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6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| 第20-25页 |
2.1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| 第20-21页 |
2.1.1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组成 | 第20-21页 |
2.1.2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分类 | 第21页 |
2.2 分布式光伏与传统电源的异同 | 第21-24页 |
2.2.1 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节点模型 | 第21-23页 |
2.2.2 分布式与集中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关系 | 第23-24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分布式光伏并网对配电网电能质量影响分析 | 第25-38页 |
3.1 电能质量的概念和分类 | 第25-27页 |
3.1.1 电能质量概述 | 第25页 |
3.1.2 电能质量的分类 | 第25-27页 |
3.2 分布式光伏并网对配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3.2.1 正面影响 | 第27页 |
3.2.2 负面影响 | 第27-28页 |
3.3 分布式光伏并网电压稳定性和谐波特性研究分析 | 第28-37页 |
3.3.1 案例概况 | 第28-29页 |
3.3.2 示范工程系统及参数 | 第29-32页 |
3.3.3 仿真内容及分析思路 | 第32-33页 |
3.3.4 电压稳定性仿真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3.5 谐波潮流分析 | 第34-36页 |
3.3.6 结论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四章 配电网电能质量调节研究 | 第38-46页 |
4.1 分布式光伏并网对电能质量要求 | 第38页 |
4.1.1 分布式光伏并网技术对电能质量要求 | 第38页 |
4.2 配电网电能质量改善措施 | 第38-39页 |
4.2.1 配电网侧的措施 | 第38-39页 |
4.2.2 光伏系统侧的措施 | 第39页 |
4.3 含分布式光伏配电网功率研究分析 | 第39-44页 |
4.3.1 案例模型分析 | 第39-41页 |
4.3.2 仿真分析 | 第41-44页 |
4.4 改善配电网电压质量方案优化 | 第44-45页 |
4.4.1 无功控制 | 第44页 |
4.4.2 有功预测限值控制策略 | 第44页 |
4.4.3 有功无功综合控制策略 | 第44-45页 |
4.4.4 多个光伏电源协调配合方案 | 第4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五章 典型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接入设计 | 第46-54页 |
5.1 10kV接入公共电网开关站、配电室或箱变方案设计 | 第46-49页 |
5.1.1 方案概述 | 第46页 |
5.1.2 送出方案 | 第46页 |
5.1.3 电气计算 | 第46-47页 |
5.1.4 主要设备选择原则 | 第47-48页 |
5.1.5 电气主接线 | 第48-49页 |
5.1.6 系统对光伏电站的技术要求 | 第49页 |
5.2“T”接 10kV公共电网线路方案设计 | 第49-53页 |
5.2.1 方案概述 | 第49-50页 |
5.2.2 送出方案 | 第50页 |
5.2.3 电气计算 | 第50-51页 |
5.2.4 主要设备选择原则 | 第51页 |
5.2.5 电气主接线 | 第51-52页 |
5.2.6 系统对光伏电站的技术要求 | 第52-53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4-56页 |
6.1 结论 | 第54页 |
6.2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| 第54页 |
6.3 展望 | 第54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