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引言 | 第15-17页 |
第一部分 CHB合并NAFLD的文献研究 | 第17-28页 |
1 现代医学对CHB合并NAFLD的研究 | 第17-21页 |
1.1 CHB合并NAFLD发病机制 | 第17-18页 |
1.2 NAFLD对CHB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1.2.1 NAFLD对CHB疾病进展的影响 | 第18页 |
1.2.2 NAFLD对CHB抗病毒治疗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1.3 CHB合并NAFLD的治疗 | 第19-21页 |
1.3.1 CHB的治疗 | 第19-20页 |
1.3.2 NAFLD的治疗 | 第20-21页 |
1.3.3 CHB合并NAFLD的治疗 | 第21页 |
2 中医学对CHB合并NAFLD的认识 | 第21-28页 |
2.1 中医对CHB和NAFLD病名的认识 | 第21-22页 |
2.2 CHB合并NAFLD的病因病机 | 第22-23页 |
2.3 CHB和NAFLD中医辨证分型 | 第23-24页 |
2.4 CHB和NAFLD中医治疗 | 第24-27页 |
2.4.1 CHB的中医治疗 | 第24-26页 |
2.4.2 NAFLD的中医治疗 | 第26-27页 |
2.5 中西医结合治疗CHB和NAFLD | 第27-28页 |
第二部分 CHB合并NAFLD的临床研究 | 第28-56页 |
1 临床资料 | 第28-31页 |
1.1 病例来源 | 第28页 |
1.2 西医诊断标准 | 第28-29页 |
1.2.1 CHB的诊断标准 | 第28页 |
1.2.2 NAFLD西医诊断标准 | 第28-29页 |
1.2.3 无创肝纤维化弹性成像(Fibrotouch)诊断标准 | 第29页 |
1.3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| 第29-30页 |
1.4 纳入标准 | 第30页 |
1.5 排除标准 | 第30页 |
1.6 剔除标准 | 第30页 |
1.7 试验终止标准 | 第30-31页 |
1.8 病例脱落与处理 | 第31页 |
1.8.1 病例脱落标准 | 第31页 |
1.8.2 脱落病例处理 | 第31页 |
2 研究方法 | 第31-37页 |
2.1 试验分组 | 第31页 |
2.2 治疗方法 | 第31-32页 |
2.2.1 基础治疗 | 第31-32页 |
2.2.2 药物治疗 | 第32页 |
2.3 观察指标及项目 | 第32-33页 |
2.3.1 安全性观测指标 | 第32页 |
2.3.2 疗效性指标 | 第32-33页 |
2.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| 第33-36页 |
2.4.1 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| 第33页 |
2.4.2 西医疗效评价 | 第33-35页 |
2.4.3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| 第35-36页 |
2.5 统计处理 | 第36-37页 |
3 研究结果 | 第37-46页 |
3.1 一般资料比较 | 第37-38页 |
3.1.1 年龄、性别 | 第37页 |
3.1.2 治疗前生化学检验指标比较 | 第37-38页 |
3.1.3 治疗前体重、体重指数及脂肪衰减参数比较 | 第38页 |
3.1.4 两组病例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| 第38页 |
3.2 治疗后结果分析 | 第38-46页 |
3.2.1 治疗后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| 第38-39页 |
3.2.2 两组患者HBV-DNA转阴率比较 | 第39-40页 |
3.2.3 抗病毒应答率的对比 | 第40页 |
3.2.4 ALT、AST治疗前后对比 | 第40-42页 |
3.2.5 TC、TG治疗前后比较 | 第42-43页 |
3.2.6 治疗前后体重、体重指数的变化 | 第43-44页 |
3.2.7 治疗前后肝脏B超结果 | 第44-45页 |
3.2.8 治疗前后脂肪衰减度改变 | 第45页 |
3.2.9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的变化 | 第45-46页 |
4 讨论 | 第46-55页 |
4.1 从“郁”论慢CHB并NAFLD的病因病机 | 第46-47页 |
4.2 传统膏方在临床运用中的价值 | 第47-48页 |
4.3 “肝癖Ⅰ号”膏方处方分析 | 第48-51页 |
4.3.1 立方依据 | 第48页 |
4.3.2 方剂及药物分析 | 第48-51页 |
4.4 恩替卡韦治疗CHB的优势 | 第51-52页 |
4.5 临床疗效分析 | 第52-55页 |
4.5.1 临床总体疗效分析 | 第52页 |
4.5.2 抗病毒治疗疗效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5.3 肝功能、脂质代谢改变的分析 | 第53页 |
4.5.4 体重、体重指数改变的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5.5 肝脏B超改变的分析 | 第54页 |
4.5.6 脂肪衰减参数改变的分析 | 第54页 |
4.5.7 中医症状积分改变的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6 “肝癖Ⅰ号”膏方方安全性分析 | 第55页 |
5 存在问题及展望 | 第55-56页 |
结论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5页 |
附录 缩略词表 | 第65-66页 |
综述 | 第66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