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引言 | 第11-13页 |
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| 第13-18页 |
1 临床资料 | 第13-14页 |
1.1 病例资料 | 第13页 |
1.2 分组方法 | 第13页 |
1.3 纳入标准 | 第13-14页 |
1.4 排除标准 | 第14页 |
2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2.1 手术方法 | 第14页 |
2.2 观察指标 | 第14页 |
2.3 统计方法 | 第14-15页 |
3 研究结果与分析 | 第15-18页 |
3.1 术前、术中临床资料比较 | 第15-17页 |
3.2 术后临床资料比较 | 第17-18页 |
第二部分 讨论 | 第18-33页 |
1 肝脏解剖结构 | 第18-20页 |
1.1 肝脏的解剖及分段 | 第18-19页 |
1.2 肝脏的血供及功能 | 第19-20页 |
2 肝功能分级 | 第20页 |
3 肝切除标准 | 第20-21页 |
4 肝硬化对肝切除手术的影响 | 第21-22页 |
4.1 门静脉高压 | 第21-22页 |
5 肝门血流阻断方式 | 第22-25页 |
5.1 第一肝门阻断法(Pringle法) | 第22-23页 |
5.2 全肝血流阻断 | 第23页 |
5.3 半肝血流阻断法 | 第23-25页 |
5.4 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术 | 第25页 |
6 肝血流阻断后对肝脏的影响 | 第25-29页 |
6.1 肝脏缺血再灌注对肝脏的影响 | 第25-29页 |
6.1.1 氧自由基对肝脏缺血再灌注的损伤作用 | 第26-27页 |
6.1.2 钙超载对肝脏缺血再灌注的损伤作用 | 第27页 |
6.1.3 Kupffer细胞激活及中性粒细胞的聚集造成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| 第27-28页 |
6.1.4 细胞因子对肝脏缺血灌注的损伤作用 | 第28页 |
6.1.5 核因子KB的损伤作用 | 第28-29页 |
6.2 肝脏缺血所引起的门静脉淤血 | 第29页 |
7 肝切除术后肝衰竭标准 | 第29-31页 |
7.1 低蛋白血症 | 第30页 |
7.2 凝血原酶时间 | 第30-31页 |
7.3 总胆红素 | 第31页 |
8 肝切除术后ALT与AST对肝细胞损伤的表现 | 第31-33页 |
第三部分 结论 | 第33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41页 |
附录一 | 第41-42页 |
附录二 | 第42-43页 |
附录三 | 第43-44页 |
综述 | 第44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