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第二章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概述 | 第14-29页 |
2.1 股票期权的基本内涵 | 第14-21页 |
2.1.1 股票期权的发展历程 | 第14-16页 |
2.1.2 股票期权的概念和特点 | 第16-18页 |
2.1.3 股票期权的性质 | 第18-20页 |
2.1.4 与相似几个激励模式的比较 | 第20-21页 |
2.2 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 | 第21-24页 |
2.2.1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2.2 人力资本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2.3 剩余价值索取权 | 第23-24页 |
2.3 股票期权激励的正负效应 | 第24-26页 |
2.3.1 股票期权激励的积极效应 | 第24-25页 |
2.3.2 股票期权激励的消极影响 | 第25-26页 |
2.4 我国实施股票期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| 第26-29页 |
2.4.1 我国推行股票期权的必要性 | 第26-27页 |
2.4.2 我国推行股票期权的可行性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基本要素设计 | 第29-33页 |
3.1 股票期权的设计要素 | 第29页 |
3.2 股票期权激励的要素基础分析 | 第29-33页 |
3.2.1 授予主体与激励对象 | 第29页 |
3.2.2 授予数量 | 第29-30页 |
3.2.3 行权价格 | 第30页 |
3.2.4 行权方式和行权时机 | 第30-31页 |
3.2.5 股票来源 | 第31-32页 |
3.2.6 等待期和有效期 | 第32-33页 |
第四章 我国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| 第33-41页 |
4.1 我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实施现状 | 第33-34页 |
4.2 我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 | 第34-41页 |
4.2.1 法律规范体系不健全 | 第34-36页 |
4.2.2 外部环境方面的障碍 | 第36-38页 |
4.2.3 内部约束机制的障碍 | 第38-39页 |
4.2.4 股票期权设计要素的选择和确定 | 第39页 |
4.2.5 观念上的障碍 | 第39-41页 |
第五章 对我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| 第41-48页 |
5.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| 第41-43页 |
5.1.1 完善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| 第41-42页 |
5.1.2 完善证券法的相关规定 | 第42-43页 |
5.1.3 完善税法的相关规定 | 第43页 |
5.1.4 完善会计法的相关规定 | 第43页 |
5.2 外部市场环境的完善 | 第43-45页 |
5.2.1 采取措施提高资本市场有效性 | 第43-44页 |
5.2.2 大力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 | 第44页 |
5.2.3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的相关规定 | 第44-45页 |
5.3 内部约束机制的完善 | 第45页 |
5.3.1 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| 第45页 |
5.3.2 完善业绩评价体系 | 第45页 |
5.4 股票期权设计要素的完善 | 第45-47页 |
5.4.1 根据企业结构和类型选择实施股权激励的模式 | 第45-46页 |
5.4.2 合理确定授权对象的范围 | 第46页 |
5.4.3 行权有效期和行权限制期的优化 | 第46-47页 |
5.5 加强股票期权知识教育 | 第47-48页 |
结语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1-52页 |
感谢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