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21页 |
| 符号说明 | 第21-22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22-43页 |
| ·引言 | 第22页 |
| ·锂离子电池发展概况 | 第22-23页 |
| ·锂离子电池的结构、工作原理及特点 | 第23-26页 |
| ·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| 第26-34页 |
| ·碳负极材料 | 第26-27页 |
| ·非碳负极材料 | 第27-29页 |
| ·钛酸锂负极材料 | 第29-34页 |
| ·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| 第34-40页 |
| ·钴酸锂正极材料 | 第34-35页 |
| ·镍酸锂正极材料 | 第35-37页 |
| ·三元复合正极材料 | 第37-38页 |
| ·锰酸锂正极材料 | 第38-39页 |
| ·磷酸亚铁锂正极材料 | 第39-40页 |
| ·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40-41页 |
| ·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41-43页 |
| 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43-49页 |
| ·化学试剂 | 第43-44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44页 |
| ·测试方法 | 第44-49页 |
| ·X射线衍射(XRD)分析 | 第44-45页 |
| 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(ICP-AES)分析 | 第45页 |
| ·碳元素分析 | 第45页 |
| ·比表面积测试 | 第45页 |
| ·场发射扫描电镜(FESEM)及能量散射谱(EDS)分析 | 第45-46页 |
| ·透射电镜(TEM)分析 | 第46页 |
| ·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46-47页 |
| ·安全性能测试 | 第47-49页 |
| 第三章 Li_4Ti_5O_(12)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| 第49-54页 |
| ·引言 | 第49页 |
| ·合成方法 | 第49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9-53页 |
| ·不同Li/Ti物质的量比对尖晶石钛酸锂比容量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| ·不同煅烧温度对尖晶石钛酸锂结构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| ·不同煅烧温度对尖晶石钛酸锂形貌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| ·不同煅烧温度对尖晶石钛酸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| 第四章 Li_4Ti_5O_(12)/C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——以蔗糖和/或KS-6 为碳源 | 第54-66页 |
| ·引言 | 第54-55页 |
| ·合成方法 | 第55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55-65页 |
| ·不同碳源对Li_4Ti_5O_(12)/C材料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| 第55-57页 |
| ·不同碳源对Li_4Ti_5O_(12)/C材料中碳含量和比表面积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| ·不同碳源对Li_4Ti_5O_(12)/C 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58-63页 |
| ·(LTO-1)/LiMn_2O_4电池的安全性能研究 | 第63-6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| 第五章 Li_4Ti_5O_(12)/C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——以蔗糖和VGCF为碳源 | 第66-76页 |
| ·引言 | 第66页 |
| ·合成方法 | 第66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66-74页 |
| ·不同碳源添加量对Li_4Ti_5O_(12)/C材料碳含量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| ·不同碳源添加量对Li_4Ti_5O_(12)/C材料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| 第67-69页 |
| ·不同碳源添加量对Li_4Ti_5O_(12)/C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69-71页 |
| ·(Li_4Ti_5O_(12)/C)/LiMn_2O_4电池体系限制电压的影响 | 第71-73页 |
| ·不同电池体系的存储性能 | 第73-7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4-76页 |
| 第六章 三元正极材料Li_(1+x)[Ni_(3/8)Co_(1/8)Mn_(4/8)]O_2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| 第76-91页 |
| ·引言 | 第76页 |
| ·合成方法 | 第76-77页 |
| ·[Ni_(3/8)Co_(1/8)Mn_(4/8)]CO_3前驱体的制备 | 第76-77页 |
| ·Li_(1+x)[Ni_(3/8)Co_(1/8)Mn_(4/8)]O_2的制备 | 第77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77-89页 |
| ·Li_(1+x)[M]O_2正极材料的ICP-AES测试 | 第77-78页 |
| ·不同Li/[M]比例对Li_(1+x)[M]O_2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| 第78-81页 |
| ·不同Li/[M]比例对Li_(1+x)[M]O_2容量的影响 | 第81页 |
| ·MCMB/Li1.11[M]O_2和MCMB/LiCoO_2电池电化学性能的比较 | 第81-84页 |
| ·MCMB/Li1.11[M]O_2和MCMB/LiCoO_2电池的安全性能 | 第84-86页 |
| ·钛酸锂为负极(LTO-1)/Li1.11[M]O_2电池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测试 | 第86-8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9-91页 |
| 第七章 钴铝酸锂包覆镍酸锂正极材料0.08LiCo_(0.75)Al_(0.25)O_2-0.92LiNiO_2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| 第91-103页 |
| ·引言 | 第91页 |
| ·合成方法 | 第91-92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92-102页 |
| ·不同煅烧温度对 0.08LiCo_(0.75)Al_(0.25)O_2-0.92LiNiO_2材料的影响 | 第92-95页 |
| ·不同正极材料电性能的比较 | 第95-99页 |
| ·MCMB/0.08LiCo_(0.75)Al_(0.25)O_2-0.92LiNiO_2全电池循环寿命测试 | 第99-101页 |
| ·(LTO-1)/0.08LiCo_(0.75)Al_(0.25)O_2-0.92LiNiO_2全电池测试 | 第101-10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2-103页 |
|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3-106页 |
| ·结论 | 第103-104页 |
| ·主要创新点 | 第104-105页 |
| ·展望 | 第105-10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6-119页 |
|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9-120页 |
| 致谢 | 第120-121页 |
| 作者及导师简介 | 第121-122页 |
| 附件 | 第122-12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