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20页 |
1.1 国内外相关背景 | 第7-17页 |
1.1.1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住宅建设发展及实践中的问题 | 第7-9页 |
1.1.2 国内住宅区理论及实践的局限 | 第9-10页 |
1.1.3 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居住区建设的发展与回顾 | 第10-13页 |
1.1.4 二战后国外住宅建设发展 | 第13-17页 |
1.2 相关名词界定 | 第17-20页 |
1.2.1 城市及住宅区 | 第17页 |
1.2.2 环境的释义 | 第17页 |
1.2.3 环境的构成 | 第17-18页 |
1.2.4 人与环境的关系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人居环境理论和设计分析 | 第20-37页 |
2.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| 第20-21页 |
2.2 居住环境的构成与影响居住环境的因素 | 第21-25页 |
2.2.1 居住环境的构成 | 第21-22页 |
2.2.2 影响居住环境的因素 | 第22-25页 |
2.3 居住环境的发展与探索 | 第25-37页 |
2.3.1 传统的经验与认识 | 第25-26页 |
2.3.2 工业化带来的发展 | 第26-34页 |
2.3.3 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 | 第34-37页 |
第三章 住宅区环境的设计与分析 | 第37-55页 |
3.1 设计与环境 | 第37-44页 |
3.1.1 住宅区基本要素构成 | 第38页 |
3.1.2 结合自然的住宅区环境设计原理 | 第38-44页 |
3.2 住宅区环境设计原则 | 第44-49页 |
3.2.1 安全原则 | 第46-47页 |
3.2.2 方便原则 | 第47-48页 |
3.2.3 舒适原则 | 第48-49页 |
3.3 住宅区环境设计要素 | 第49-50页 |
3.4 居住行为活动与建筑规划设计 | 第50-55页 |
3.4.1 居民行为活动类型 | 第51-53页 |
3.4.2 居民生活序列与层次 | 第53-55页 |
第四章 枣庄地区住宅区环境设计分析 | 第55-86页 |
4.1 枣庄概况 | 第55-61页 |
4.1.1 地理位置 | 第55-57页 |
4.1.2 气候条件 | 第57页 |
4.1.3 自然与资源条件 | 第57-58页 |
4.1.4 历史沿革 | 第58-59页 |
4.1.5 行政区划与人口 | 第59页 |
4.1.6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| 第59-60页 |
4.1.7 传统文化及宗教思想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4.2 枣庄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| 第61-63页 |
4.2.1 城市性质 | 第61页 |
4.2.2 城市职能 | 第61页 |
4.2.3 城市规模 | 第61-62页 |
4.2.4 布局结构 | 第62-63页 |
4.3 枣庄住宅区发展概况 | 第63-67页 |
4.3.1 建国后至1978 年住宅建设的概况 | 第63页 |
4.3.2 1978 年以后住宅建设的发展历程 | 第63-65页 |
4.3.3 十年来住宅建设和房地产快速发展 | 第65-67页 |
4.4 枣庄地区改革开放之后住宅区环境现状分析 | 第67-74页 |
4.4.1 枣庄城区内改革开放之后住宅小区环境发展的阶段 | 第67-74页 |
4.4.2 枣庄住宅区现实突出问题 | 第74页 |
4.5 枣庄地区居住区环境设计实例分析 | 第74-86页 |
4.5.1 枣庄新城四季菁华住宅小区实践分析 | 第74-78页 |
4.5.2 枣庄白马庄园住宅小区实践分析 | 第78-84页 |
4.5.3 枣庄其它住宅区室外环境设计实例 | 第84-86页 |
第五章 结语 | 第86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89页 |
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| 第89-90页 |
致谢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