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曲康唑、兰索拉唑和头孢克洛血浆样品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
| 摘要 | 第10-12页 |
| 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| 第一章 前言 | 第14-30页 |
| 1.1 生物样品常用分析方法 | 第14-22页 |
| 1.1.1 光谱分析方法 | 第14-16页 |
| 1.1.2 色谱分析法 | 第16-22页 |
| 1.2 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 | 第22-24页 |
| 1.2.1 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 | 第22-23页 |
| 1.2.2 药物动力学分析 | 第23页 |
| 1.2.3 生物利用度计算 | 第23-24页 |
| 1.2.4 生物等效性评价 | 第24页 |
| 1.3 伊曲康唑 | 第24-26页 |
| 1.3.1 理化特性 | 第24-25页 |
| 1.3.2 药代动力学 | 第25页 |
| 1.3.3 临床应用 | 第25-26页 |
| 1.3.4 不良反应 | 第26页 |
| 1.4 兰索拉唑 | 第26-28页 |
| 1.4.1 作用机制 | 第27页 |
| 1.4.2 药代动力学 | 第27页 |
| 1.4.3 临床应用 | 第27-28页 |
| 1.4.4 不良反应 | 第28页 |
| 1.5 头孢克洛 | 第28-29页 |
| 1.5.1 理化特性 | 第28页 |
| 1.5.2 药代动力学 | 第28-29页 |
| 1.5.3 临床应用 | 第29页 |
| 1.5.4 不良反应 | 第29页 |
| 1.6 研究计划 | 第29-30页 |
| 第二章 伊曲康唑血桨样品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| 第30-45页 |
| 2.1 药品与试剂 | 第30页 |
| 2.2 仪器与设备 | 第30页 |
| 2.3 溶液的配制 | 第30页 |
| 2.4 色谱条件 | 第30-31页 |
| 2.5 血浆样品的处理 | 第31页 |
| 2.6 分析方法确证 | 第31-34页 |
| 2.6.1 方法选择性 | 第31-32页 |
| 2.6.2 标准曲线和定量下限 | 第32页 |
| 2.6.3 精密度与准确度 | 第32-34页 |
| 2.6.4 提取回收率 | 第34页 |
| 2.6.5 稳定性 | 第34页 |
| 2.7 两种伊曲康唑制剂生物等效性研究 | 第34-43页 |
| 2.7.1 研究对象 | 第35页 |
| 2.7.2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 | 第35页 |
| 2.7.3 未知样品测定 | 第35-36页 |
| 2.7.4 数据处理 | 第36页 |
| 2.7.5 药动学参数 | 第36页 |
| 2.7.6 生物等效性分析 | 第36-43页 |
| 2.8 讨论 | 第43-45页 |
| 第三章 兰索拉唑血浆样品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| 第45-60页 |
| 3.1 药品与试剂 | 第45页 |
| 3.2 仪器与设备 | 第45页 |
| 3.3 溶液的配制 | 第45页 |
| 3.4 色谱条件 | 第45页 |
| 3.5 血浆样品的处理 | 第45页 |
| 3.6 分析方法确证 | 第45-49页 |
| 3.6.1 方法选择性 | 第45-47页 |
| 3.6.2 标准曲线和定量下限 | 第47页 |
| 3.6.3 精密度与准确度 | 第47-49页 |
| 3.6.4 提取回收率 | 第49页 |
| 3.6.5 稳定性 | 第49页 |
| 3.7 两种兰索拉唑制剂生物等效性研究 | 第49-58页 |
| 3.7.1 研究对象 | 第50页 |
| 3.7.2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 | 第50页 |
| 3.7.3 未知样品测定 | 第50-51页 |
| 3.7.4 数据处理 | 第51页 |
| 3.7.5 药动学参数 | 第51页 |
| 3.7.6 生物等效性分析 | 第51-58页 |
| 3.8 讨论 | 第58-60页 |
| 第四章 头孢克洛血桨样品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| 第60-76页 |
| 4.1 药品与试剂 | 第60页 |
| 4.2 仪器与设备 | 第60页 |
| 4.3 溶液的配制 | 第60页 |
| 4.4 色谱条件 | 第60页 |
| 4.5 血浆样品的处理 | 第60页 |
| 4.6 分析方法确证 | 第60-64页 |
| 4.6.1 方法选择性 | 第60-62页 |
| 4.6.2 标准曲线和定量下限 | 第62页 |
| 4.6.3 精密度与准确度 | 第62-64页 |
| 4.6.4 提取回收率 | 第64页 |
| 4.6.5 稳定性 | 第64页 |
| 4.7 两种头孢克洛制剂生物等效性研究 | 第64-74页 |
| 4.7.1 研究对象 | 第65页 |
| 4.7.2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 | 第65页 |
| 4.7.3 未知样品测定 | 第65-66页 |
| 4.7.4 数据处理 | 第66页 |
| 4.7.5 药动学参数 | 第66页 |
| 4.7.6 生物等效性分析 | 第66-74页 |
| 4.8 讨论 | 第74-76页 |
| 第五章 结论 | 第76-7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8-82页 |
| 致谢 | 第82-83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83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