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 录 | 第2-6页 |
英文缩写词注 | 第6-8页 |
中文摘要 | 第8-13页 |
前 言 | 第13-15页 |
文献回顾 | 第15-41页 |
1 疟原虫基因转染的研究进展 | 第15-27页 |
1.1 疟原虫基因转染的种类 | 第15-17页 |
1.1.1 瞬时转染 | 第15-16页 |
1.1.2 稳定转染 | 第16-17页 |
1.1.2.1 附加体型的稳定转染 | 第16页 |
1.1.2.2 整合型的稳定转染 | 第16-17页 |
1.2 转染虫体中质粒载体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| 第17-18页 |
1.3 疟原虫基因传染的方法学 | 第18-22页 |
1.3.1 疟原虫转染载体的主要构件 | 第18-21页 |
1.3.1.1 调控序列 | 第19页 |
1.3.1.2 报告基因 | 第19-20页 |
1.3.1.3 筛选标记 | 第20-21页 |
1.3.2 转染方法 | 第21页 |
1.3.3 转染效率 | 第21-22页 |
1.3.4 转染子的鉴定 | 第22页 |
1.4 疟原虫基因转染的应用 | 第22-26页 |
1.4.1 基因表达调控 | 第22页 |
1.4.2 基因功能研究 | 第22-24页 |
1.4.3 药物研究 | 第24-25页 |
1.4.4 疫苗研究 | 第25页 |
1.4.5 细胞生物学 | 第25-26页 |
1.5 结 语 | 第26-27页 |
2 疟原虫基因表达调控研究现状 | 第27-41页 |
2.1 疟原虫基本的分子生物学 | 第27-28页 |
2.1.1 疟原虫的进化 | 第27页 |
2.1.2 基因组 | 第27-28页 |
2.1.2.1 基因组大小 | 第27-28页 |
2.1.2.2 碱基组成 | 第28页 |
2.2 疟原虫基因表达调控的策略 | 第28-41页 |
2.2.1 发育性调控 | 第28-29页 |
2.2.2 多级水平协同调控 | 第29-30页 |
2.2.3 转录前调控 | 第30-33页 |
2.2.3.1 染色体大小的变化 | 第30页 |
2.3.3.2 组蛋白乙酰化 | 第30页 |
2.2.3.3 染色体构象与转录 | 第30-31页 |
2.2.3.4 染色体的结构 | 第31-33页 |
2.2.4 转录水平的调控 | 第33-36页 |
2.2.4.1 RNA聚合酶 | 第33页 |
2.2.4.2 转录起始位点 | 第33页 |
2.2.4.3 顺式作用元件 | 第33-35页 |
2.2.4.4 反式作用因子 | 第35页 |
2.2.4.5 顺式作用元件与反式作用因子的相互作用 | 第35-36页 |
2.2.5 转录后水平的调控 | 第36-38页 |
2.2.5.1 5’非翻译区 | 第36页 |
2.2.5.2 RNA剪接 | 第36-37页 |
2.2.5.3 3’非翻译区 | 第37-38页 |
2.2.6 翻译水平的调控 | 第38页 |
2.2.7 翻译后水平的调控 | 第38-41页 |
研究内容 | 第41页 |
第一部分 恶性疟原虫瞬时基因转染系统的建立 | 第41-4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2-45页 |
1.1 材 料 | 第42-43页 |
1.1.1 培养原虫 | 第42页 |
1.1.2 菌株 | 第42页 |
1.1.3 载体 | 第42页 |
1.1.4.3 商品化试剂盒 | 第42页 |
1.1.4.4 试剂 | 第42页 |
1.1.5 仪器 | 第42-43页 |
1.2 方法 | 第43-45页 |
1.2.1 红内期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 | 第43页 |
1.2.2 疟原虫同步化处理 | 第43页 |
1.2.3 质粒的大量提取和纯化 | 第43-44页 |
1.2.4 P.f瞬时转染系统的建立 | 第44-45页 |
1.2.4.1 红内期疟原虫的转染 | 第44页 |
1.2.4.2 转染虫体细胞抽提物的制备 | 第44-45页 |
1.2.4.3 CAT活性的检测 | 第45页 |
2 结 果 | 第45-48页 |
第二部分 GBP130基因5’近端侧翼序列基因表达调控的初步研究 | 第48-5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8-53页 |
1.1 材 料 | 第48-50页 |
1.1.1 培养原虫、菌株及载体 | 第48-49页 |
1.1.2 试剂及仪器 | 第49页 |
1.1.3 序列及引物 | 第49-50页 |
1.2 方法 | 第50-53页 |
1.2.1 红内期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、同步化处理及质粒的大量提取和纯化 | 第50-51页 |
1.2.2 pGBPΔ2/615的构建 | 第51-52页 |
1.2.2.1 目的片段(F_(615))的PCR扩增和纯化 | 第51页 |
1.2.2.2 重组质粒pUC/615的构建及测序分析 | 第51页 |
1.2.2.3 重组质粒pGBPΔ2/615的构建 | 第51-52页 |
1.2.3 疟原虫转染分析 | 第52-53页 |
2 结 果 | 第53-56页 |
2.1 pGBPΔ2/615的构建 | 第53-54页 |
2.1.1 F_(615)目的片段的PCR扩增和纯化 | 第53页 |
2.1.2 重组质粒pUC/615的构建及测序分析 | 第53-54页 |
2.1.3 重组质粒pGBPΔ2/615的构建 | 第54页 |
2.2 GBP1305’近端侧翼序列调控功能的初步分析 | 第54-56页 |
第三部分 GBP130基因5’近端侧翼序列强度和期特异性调控的研究 | 第56-73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6-60页 |
1.1 材 料 | 第56页 |
1.2 方法 | 第56-60页 |
1.2.1 红内期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、同步化处理及质粒的大量提取和纯化 | 第56页 |
1.2.2 pGBPΔ2/400和pGBPΔ2/800的构建 | 第56-59页 |
1.2.2.1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和纯化 | 第56-58页 |
F_(400)的扩增 | 第56-57页 |
F_(800)的扩增 | 第57-58页 |
1.2.2.2 pGBPΔ2/400和pGBPΔ2/800的构建 | 第58-59页 |
pGBPΔ2/400的构建及筛选 | 第58页 |
pGBPΔ2/800的构建及筛选 | 第58-59页 |
1.2.2.3 pUC/400和pUC/800的构建及测序分析 | 第59页 |
1.2.3 疟原虫转染分析 | 第59-60页 |
1.2.3.1 近端序列不同区域调控强度的分析 | 第59页 |
1.2.3.2 近端序列不同区域调控期特异性的分析 | 第59-60页 |
2 结 果 | 第60-68页 |
2.1 pGBPΔ2/400和pGBPΔ2/800的构建 | 第60-64页 |
2.1.1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和纯化 | 第60页 |
2.1.2 pGBPΔ2/400的构建及筛选 | 第60-61页 |
2.1.3 pGBPΔ2/800的构建及筛选 | 第61-64页 |
2.2 pUC/400和pUC/800的构建及测序分析 | 第64页 |
2.3 GBP130基因5’近端侧翼序列调控功能的分析 | 第64-68页 |
2.3.1 强度调控分析 | 第64-66页 |
2.3.2 期特异性调控分析 | 第66-68页 |
讨论 | 第68-73页 |
1 P.f瞬时转染系统的建立 | 第68-69页 |
2 质粒的构建 | 第69-70页 |
3 GBP130基因5’近端侧翼序列的调控 | 第70-73页 |
3.1 强度调控 | 第70-71页 |
3.2 期特异性调控 | 第71-73页 |
小结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
附录: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译文情况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