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型百草枯固体制剂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4页 |
1 百草枯的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1 作用机制 | 第9-10页 |
1.2 作用特点 | 第10页 |
1.3 应用 | 第10-11页 |
1.4 产品现状 | 第11页 |
2 环糊精在农药制剂加工中的应用 | 第11-15页 |
2.1 环糊精包合技术 | 第12-14页 |
2.1.1 环糊精包合技术 | 第12-13页 |
2.1.2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| 第13页 |
2.1.3 环糊精包合物的主要表征方法 | 第13-14页 |
2.2 环糊精包合物在农药制剂加工中的应用 | 第14-15页 |
2.2.1 对农药原药的增溶作用 | 第14页 |
2.2.2 提高农药原药的稳定性 | 第14页 |
2.2.3 液态药物固体化 | 第14-15页 |
3 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工业中的应用 | 第15-24页 |
3.1 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其表征 | 第15-17页 |
3.1.1 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性 | 第15-16页 |
3.1.2 胶束的形成 | 第16-17页 |
3.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| 第17-18页 |
3.2.1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| 第17页 |
3.2.2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| 第17-18页 |
3.2.3 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| 第18页 |
3.2.4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| 第18页 |
3.3 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剂型加工中的作用 | 第18-20页 |
3.4 农药剂型加工中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| 第20-24页 |
3.4.1 农药剂型 | 第20-22页 |
3.4.2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| 第22-24页 |
第2章 设计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24-26页 |
1 设计思路 | 第24页 |
2 技术路线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实验部分 | 第26-33页 |
1 计算机分子模拟计算 | 第26页 |
1.1 材料与仪器 | 第26页 |
1.2 计算机分子模拟及计算 | 第26页 |
2 包合作用的表征 | 第26-27页 |
2.1 材料与仪器 | 第26页 |
2.2 包合作用的表征 | 第26-27页 |
3 百草枯分子缔合探究 | 第27-28页 |
3.1 材料与仪器 | 第27页 |
3.2 缔合现象的观察 | 第27页 |
3.3 缔合度测定 | 第27-28页 |
4 工艺研究与探索 | 第28-30页 |
4.1 材料与仪器 | 第28页 |
4.2 加工工艺流程 | 第28页 |
4.3 制备方法 | 第28页 |
4.4 填料的选择 | 第28-29页 |
4.5 助剂的选择 | 第29-30页 |
5 兔子毒性试验 | 第30-31页 |
5.1 兔子急性皮肤刺激试验 | 第30页 |
5.1.1 材料与仪器 | 第30页 |
5.1.2 实验方法 | 第30页 |
5.2 兔子眼刺激试验 | 第30-31页 |
5.2.1 材料与仪器 | 第30页 |
5.2.2 实验方法 | 第30-31页 |
6 田间药效试验 | 第31-33页 |
6.1 试验地基本情况 | 第31页 |
6.2 试验设计 | 第31-32页 |
6.3 试验实施情况 | 第32页 |
6.4 调查项目与方法 | 第32-33页 |
6.4.1 调查方法 | 第32页 |
6.4.2 调查时间和次数 | 第32页 |
6.4.3 药效计算方法 | 第32-33页 |
第4章 结果与讨论 | 第33-46页 |
1 计算机分子模拟计算 | 第33页 |
2 包合常数测定 | 第33-34页 |
3 百草枯分子缔合探究 | 第34-37页 |
3.1 缔合现象的观察 | 第34-36页 |
3.2 缔合度实验 | 第36-37页 |
4 加工工艺流程 | 第37-39页 |
4.1 填料的选择 | 第37-38页 |
4.2 助剂的选择 | 第38-39页 |
5 兔子毒性实验 | 第39-43页 |
5.1 兔子急性皮肤刺激试验 | 第39页 |
5.2 兔子眼刺激试验 | 第39-43页 |
6 田间药效试验 | 第43-46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46-47页 |
附录 | 第47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6页 |
科研成果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