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一 绪论 | 第12-23页 |
| (一) 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1 选题背景 | 第12页 |
| 2 选题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(二)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8页 |
| 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| 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| (三)文框架及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| 1 主要框架 | 第18页 |
| 2 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| (四) 理论工具 | 第19-21页 |
| 1 公共安全管理理论 | 第19页 |
| 2 公共行政治理理论 | 第19-20页 |
| 3 舆情运行机制理论 | 第20页 |
| 4 核心概念及涉稳舆情引导的主要依据 | 第20-21页 |
| (五) 研究方法 | 第21-23页 |
| 1 文献研究法 | 第21-22页 |
| 2 分类统计法 | 第22-23页 |
| 二 当前社会舆情的发展态势 | 第23-51页 |
| (一) 社会媒介传播载体的变化 | 第23-28页 |
| 1 大众麦克风时代,两个舆论场 | 第23-27页 |
| 2 传统媒体影响力降低,自媒体力量加大 | 第27-28页 |
| 3 突发事件的传播速度因网络而极大提升 | 第28页 |
| (二) 当前舆情的热点归类及分析 | 第28-34页 |
| 1 舆情分类的方法 | 第28-29页 |
| 2 当前舆情的热点归类和分析 | 第29-34页 |
| (三) 新兴媒介的正负面影响 | 第34-35页 |
| 1 积极意义 | 第34页 |
| 2 消极影响 | 第34-35页 |
| (四) 近年社会舆情的新特点 | 第35-51页 |
| 1 “90 后”成为全新一代群体 | 第35-37页 |
| 2 网络反腐四大新特色 | 第37-39页 |
| 3 意见领袖影响舆情,构成呈现多元气象 | 第39-43页 |
| 4 网民心态趋于复杂,负面情绪扩散严重 | 第43-45页 |
| 5 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事件、司法案件的舆论热点迅增 | 第45-47页 |
| 6 “最美人物”凸显正能量,促进良善需制度支持 | 第47页 |
| 7 民族主义情绪有所上升,核心诉求实为民生问题 | 第47-48页 |
| 8 法人官方微博正在崛起,官民互动趋势日益开阔 | 第48-51页 |
| 三 加强社会舆情监管的应对策略 | 第51-68页 |
| (一)建立舆论危机的应急预案和工作机制,制度化地化解危机 | 第51-56页 |
| 1 “解决问题第一位、舆论引导第二位”理念 | 第51-52页 |
| 2 以监测技术为基础,科学应对及早发现 | 第52-56页 |
| (二) 加强舆情研判,做到知己知彼 | 第56-59页 |
| 1 熟悉舆情生成和传播的规律及发展过程 | 第56-58页 |
| 2 研判维度 | 第58-59页 |
| (三) 迅速适时回应质疑,抓住时机以快治快 | 第59-61页 |
| (四)提升沟通和回应舆论质疑技巧 | 第61-65页 |
| 1 勇于担责道歉 | 第62页 |
| 2 敢于积极澄清 | 第62页 |
| 3 善于利用新技术,实行全媒体战略 | 第62-63页 |
| 4 坚持以人为本,避免次生灾害 | 第63-64页 |
| 5 积极寻求次优方案,灵活让步 | 第64页 |
| 6 注意速报事实、慎报原因、谨慎定性 | 第64页 |
| 7 多多使用第三方话语权 | 第64-65页 |
| (五) 发展盟友,构建网络统一战线 | 第65页 |
| (六) 建立网评员队伍,有效引导舆论走向 | 第65-67页 |
| 1 尊重广大网民的判断力 | 第66页 |
| 2 直面矛盾,允许小骂大帮忙 | 第66页 |
| 3 转变文风,语言鲜活 | 第66页 |
| 4 控制范围,就事论事 | 第66-67页 |
| 5 因地制宜,使用技巧 | 第67页 |
| (七) 注重党政机关形象修复工作 | 第67-68页 |
| 四 结论 | 第68-6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72-73页 |
| 致谢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