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9-20页 |
1.1 前言 | 第9页 |
1.2 可穿戴计算机简介 | 第9-16页 |
1.2.1 可穿戴计算机产生发展和现状 | 第9-11页 |
1.2.2 可穿戴计算机的概念和特征 | 第11-13页 |
1.2.3 可穿戴计算机的主要应用 | 第13-15页 |
1.2.4 可穿戴计算机软件研究的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3 本文研究课题简介 | 第16-18页 |
1.3.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1.3.2 课题提出的背景 | 第16-17页 |
1.3.3 课题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7页 |
1.3.4 课题研究的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3.5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| 第18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之处 | 第18-20页 |
2 可穿戴计算机软件系统综述 | 第20-32页 |
2.1 可穿戴计算机软件系统需要支持的特殊功能 | 第20-21页 |
2.2 可穿戴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特殊要求 | 第21-24页 |
2.2.1 对计算环境的开放性 | 第21-22页 |
2.2.2 动态自适应的软件快速重构 | 第22页 |
2.2.3 支持特殊的交互方式 | 第22-23页 |
2.2.4 用户个性化管理 | 第23页 |
2.2.5 安全与隐私保护 | 第23-24页 |
2.2.6 支持实时任务处理 | 第24页 |
2.2.7 可靠性要求 | 第24页 |
2.3 可穿戴计算机软件系统面临的特殊问题 | 第24-27页 |
2.3.1 资源的受限性 | 第24-26页 |
2.3.2 硬件平台和设备的多样性 | 第26页 |
2.3.3 计算环境的动态性和异构性 | 第26-27页 |
2.3.4 软件工程和系统集成的难题 | 第27页 |
2.4 可穿戴计算机软件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 | 第27-32页 |
2.4.1 可穿戴计算机的软件体系结构 | 第27页 |
2.4.2 可穿戴计算机操作系统 | 第27-28页 |
2.4.3 可穿戴计算环境基础支撑体系 | 第28页 |
2.4.4 可穿戴计算环境中的数据管理 | 第28页 |
2.4.5 可穿戴计算机先进人机交互 | 第28-31页 |
2.4.6 可穿戴计算机软件开发工具和开发环境 | 第31页 |
2.4.7 特定领域的应用软件开发 | 第31-32页 |
3 几种可穿戴计算机软件体系结构的剖析 | 第32-41页 |
3.1 美国Oregan大学的NetMan体系结构 | 第32-33页 |
3.2 英国Essex大学的Sulawesi框架结构 | 第33-35页 |
3.3 英国Bristol大学提出的节能的事件驱动模型 | 第35-36页 |
3.4 芬兰Nokia研究中心的软件模型MEX | 第36-39页 |
3.5 英国Leeds大学的交互式可穿戴计算机软件体系结构 | 第39-41页 |
4 可穿戴计算机软件体系结构的模型设计 | 第41-60页 |
4.1 重庆大学的可穿戴计算机 | 第41-43页 |
4.1.1 可穿戴计算机NetDaily-II简介 | 第41-42页 |
4.1.2 可穿戴计算机NetDaily-II的系统配置 | 第42-43页 |
4.2 可穿戴计算环境 | 第43-47页 |
4.2.1 我们设计的可穿戴计算环境网络拓扑结构 | 第43页 |
4.2.2 可穿戴计算环境提供的服务 | 第43-47页 |
4.2.3 应用实例描述 | 第47页 |
4.3 可穿戴计算机软件体系结构的模型设计 | 第47-60页 |
4.3.1 设计思想 | 第47-48页 |
4.3.2 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目标 | 第48页 |
4.3.3 设备抽象和设备代理 | 第48-50页 |
4.3.4 事件管理器 | 第50页 |
4.3.5 服务管理器 | 第50-52页 |
4.3.6 配置管理器 | 第52-58页 |
4.3.7 服务层 | 第58-59页 |
4.3.8 应用层 | 第59-60页 |
5 可穿戴计算机服务动态加载的替换及预取策略 | 第60-77页 |
5.1 可穿戴计算机服务的动态加载 | 第60-63页 |
5.1.1 可穿戴计算机服务动态加载的体系和流程 | 第60-62页 |
5.1.2 可穿戴计算机服务动态加载的优点 | 第62-63页 |
5.2 可穿戴计算机服务动态加载的缓存替换算法 | 第63-67页 |
5.2.1 几种主要的文件缓存替换算法 | 第63-64页 |
5.2.2 可穿戴计算机服务动态加载的缓存替换算法CERP | 第64-67页 |
5.3 服务的预测及预取策略 | 第67-71页 |
5.3.1 服务的预测模型 | 第67-69页 |
5.3.2 服务的预取门限 | 第69-71页 |
5.4 服务的缓存预取流程 | 第71-72页 |
5.5 服务缓存替换算法的实验及性能比较 | 第72-77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77-79页 |
6.1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 | 第77-78页 |
6.2 进一步工作和展望 | 第78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