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制药化学工业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基础理论论文

尺寸可控高分子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应用于纳米药物的研究

致谢第5-6页
摘要第6-9页
ABSTRACT第9-12页
缩略语表第13-21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1-46页
    1.1 肿瘤及其治疗现状第21-22页
    1.2 纳米药物载体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肿瘤被动靶向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肿瘤主动靶向第23-24页
    1.3 纳米药物的分类第24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基于化学键合的药物输送(Polymer conjugates)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脂质体(Liposomes)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无机纳米颗粒(Inorganic nanoparticles)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树枝状分子(Dendrimers)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胶束(Micelles)第29-32页
    1.4 聚合物胶束的稳定性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双功能团的交联剂交联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自由基聚合交联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光引发交联第35页
    1.5 影响纳米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体内分布的因素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表面性质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尺寸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表面电荷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4 形貌第39页
    1.6 肿瘤细胞核靶向药物输送第39-44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核定位介导的核靶向药物输送及屏蔽策略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阳离子聚合物第42-44页
    1.7 论文的选题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第44-46页
第二章 尺寸可控纳米颗粒的合成、表征及载药研究第46-65页
    2.1 材料和方法第47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药品及试剂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仪器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TLA-6SH的合成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的合成(mPEG-AC)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单体EGDA的合成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不同尺寸纳米颗粒(CNPs)的合成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7 SN38-SH的合成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8 CNPs-SN38的合成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9 CNPs-Cy7的合成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0 CNPs的稳定性考察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1 CNPs/DOX的制备与表征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2 DOX以及SN38紫外吸收与荧光标准曲线的绘制第54页
    2.2 结果与讨论第54-6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单体的核磁表征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CNPs的粒径及分布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CNPs-SN38和CNPs-Cy7的合成及表征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CNPs的体外稳定性考察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CNPs/DOX的制备及表征第62-64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64-65页
第三章 CNPS/DOX的体外活性第65-73页
    3.1 材料和方法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药品及试剂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实验仪器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细胞培养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CNPs/DOX的体外药物释放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(MTT实验)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5.1 CNPs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5.2 CNPs/DOX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CNPs/DOX的亚细胞分布实验第68页
    3.2 结果与讨论第68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CNPs/DOX的体外药物释放研究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CNPs/DOX与游离DOX的亚细胞分布实验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CNPs/DOX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第71-72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72-73页
第四章 CNPS/DOX的体内活性第73-84页
    4.1 材料和方法第73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实验材料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实验仪器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细胞培养及实验动物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ICR小鼠血浆清除实验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4.1 阿霉素的异丙醇溶液校正曲线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4.2 CNPs-Cy7的制备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4.3 小鼠血浆清除实验的给药和样品采集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4.4 空白血浆样品采集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乳腺癌细胞BCap37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5.1 实验药物的配制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CNPs/DOX的体内安全性及抗癌活性实验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7 CNPs/DOX的体内分布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8 移植瘤及心脏的组织病理学研究第77页
    4.2 结果与讨论第77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阿霉素的异丙醇溶液校正曲线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CNPs/DOX与CNPs-Cy7的血浆清除曲线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CNPs/DOX的体内分布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CNPs/DOX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及安全性实验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CNPs/DOX肿瘤与心脏毒性的的组织病理学研究第82-83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83-84页
第五章 电荷翻转聚酯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及其静电自组装研究第84-107页
    5.1 材料和方法第85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实验试剂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实验仪器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丁二胺为核的聚酯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及表征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G4.5-DCA的合成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丁二胺为核的聚酯树枝状大分子的核磁和GPC表征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6 不同分子量PEG-b-PLL的合成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6.1 NCA的合成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6.2 PEG-b-PLL的合成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7 G4.5-DCA表面电势在不同pH下随时间变化曲线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8 G4.5-DCA在不同pH下的溶血实验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9 G4.5-DCA与PEG-b-PLL静电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0 纳米颗粒的粒径与zeta电位表征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1 纳米颗粒的稳定性研究第92页
    5.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2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丁二胺为核的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与表征第92-9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1 单体MAEA的核磁表征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2 丁二胺为核的聚酯树枝状大分子的核磁与GPC表征第93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G4.5-DCA的核磁表征第96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不同分子量PEG-b-PLL的合成第98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G4.5-DCA表面电势在不同pH下随时间变化曲线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不同pH条件下G4.5-DCA的溶血研究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G4.5-DCA与PEG-b-PLL静电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的DLS表征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纳米颗粒的稳定性研究第105-106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106-107页
第六章 静电自组装体的载药及体内外实验第107-123页
    6.1 材料和方法第107-11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实验试剂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实验仪器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细胞培养第10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G4.5-DCA(DOX)的制备与表征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5 正负电荷比对纳米颗粒形成的影响第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6 PEG-b-PLL/G4.5-DCA(DOX)的粒径分布,AFM与TEM表征第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7 PEG-b-PLL50/G4.5-DCA纳米颗粒在酸性条件下的解离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8 阿霉素紫外吸收与荧光标准曲线的绘制第11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9 PEG-b-PLL/G4.5-DCA(DOX)与G4.5-DCA(DOX)的体外药物释放第11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0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(MTT实验)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10.1 PEG-b-PLL/G4.5-DCA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第11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10.2 PEG-b-PLL/G4.5-DCA(DOX)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1 PEG-b-PLL/G4.5-DCA(DOX)的亚细胞分布实验第11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2 小鼠血浆清除实验的给药和样品采集第111页
    6.2 结果与讨论第111-12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G4.5-DCA(DOX)的制备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正负电荷比对纳米颗粒形成的影响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PEG-b-PLL/G4.5-DCA(DOX)纳米颗粒的粒径及表征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PEG-b-PLL50/G4.5-DCA纳米颗粒在酸性条件下的解离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PEG-b-PLL50/G4.5-DCA(DOX)的体外释药研究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6 PEG-b-PLL/G4.5-DCA(DOX)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第116-11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7 PEG-b-PLL/G4.5-DCA(DOX)作用后肿瘤细胞形态的观察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8 PEG-b-PLL50/G4.5-DCA(DOX)的亚细胞分布实验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9 PEG-b-PLL/G4.5-DCA(DOX)的体内清除实验第120-122页
    6.3 本章小结第122-123页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3-126页
参考文献第126-137页
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第137页

论文共13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视频监控系统中数据的存取优化技术研究
下一篇:新型移动业务控制网中核心网的分层分域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