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目录 | 第9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4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22页 |
1.2.1 煤自燃发火机理 | 第13-15页 |
1.2.2 煤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| 第15-20页 |
1.2.3 煤吸附氧研究现状 | 第20-22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2-24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测试方法 | 第24-34页 |
2.1 煤样采集 | 第24页 |
2.2 煤样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3 同步辐射射 X 射线相衬显微 CT 实验 | 第25-27页 |
2.3.1 实验原理 | 第25-26页 |
2.3.2 实验装置与样品制备 | 第26-27页 |
2.4 低温氮气吸附实验 | 第27-30页 |
2.4.1 实验原理 | 第27-29页 |
2.4.2 实验装置与样品制备 | 第29-30页 |
2.5 动态气相色谱吸氧实验 | 第30-31页 |
2.5.1 实验原理 | 第30页 |
2.5.2 实验设备及样品置备 | 第30-31页 |
2.6 煤自燃相似模拟实验 | 第31-34页 |
2.6.1 实验原理 | 第31页 |
2.6.2 实验设备及样品置备 | 第31-34页 |
第三章 煤孔隙结构特征实验及分析 | 第34-60页 |
3.1 同步辐射 X 射线相衬显微 CT 实验 | 第34-39页 |
3.1.1 实验过程 | 第34页 |
3.1.2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34-39页 |
3.2 低温氮气吸附实验 | 第39-44页 |
3.2.1 实验过程 | 第39页 |
3.2.2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39-44页 |
3.3 煤孔隙分形特征 | 第44-51页 |
3.3.1 基于 CT 实验孔隙分形特征描述 | 第44-48页 |
3.3.2 基于氮气吸附法孔隙分形特征描述 | 第48-51页 |
3.4 煤孔隙结构特征参数汇总及分析 | 第51-57页 |
3.4.1 孔隙体积随变质程度的变化规律 | 第51-53页 |
3.4.2 孔隙比表面积随变质程度的变化规律 | 第53-55页 |
3.4.3 孔隙平均孔径随变质程度的变化规律 | 第55-56页 |
3.4.4 孔隙分形维数随变质程度的变化规律 | 第56-57页 |
3.5 小结 | 第57-60页 |
第四章 煤自燃特性分析 | 第60-70页 |
4.1 动态色谱吸氧实验 | 第60-63页 |
4.1.1 实验过程 | 第60-61页 |
4.1.2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61-63页 |
4.2 煤自燃相似模拟实验 | 第63-68页 |
4.2.1 实验过程 | 第63-64页 |
4.2.2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64-68页 |
4.3 小结 | 第68-70页 |
第五章 煤孔隙结构与煤自燃特性相关性研究 | 第70-80页 |
5.1 孔隙结构特征与吸氧量相关性分析 | 第70-74页 |
5.1.1 煤体孔隙体积与吸氧量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| 第70-72页 |
5.1.2 煤孔隙比表面积与吸氧量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| 第72页 |
5.1.3 煤孔隙平均孔径与吸氧量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| 第72-73页 |
5.1.4 煤孔隙分形维数与吸氧量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| 第73-74页 |
5.2 孔隙结构特征与煤自燃氧化动力学综合判定指数相关性分析 | 第74-78页 |
5.2.1 煤孔隙体积与自燃综合判定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| 第75-76页 |
5.2.2 煤孔隙比表面积与自燃综合判定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| 第76页 |
5.2.3 煤孔隙平均孔径与自燃综合判定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| 第76-77页 |
5.2.4 煤孔隙分形维数与自燃综合判定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| 第77-78页 |
5.3 小结 | 第78-80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0-84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80-81页 |
6.2 不足与展望 | 第81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