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9-12页 |
1.1 课题背景、来源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课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课题来源 | 第10页 |
1.1.3 课题意义 | 第10页 |
1.2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条件 | 第10-12页 |
1.2.1 本文的主要内容 | 第10-11页 |
1.2.2 研究条件 | 第11-12页 |
2 基于网络环境的协同特征建模 | 第12-27页 |
2.1 引言 | 第12页 |
2.2 特征建模 | 第12-14页 |
2.2.1 特征建模的概念 | 第12-13页 |
2.2.2 特征建模的发展 | 第13-14页 |
2.3 基于网络环境的协同建模概述 | 第14-19页 |
2.3.1 基于网络环境的协同特征建模概念 | 第14页 |
2.3.2 基于网络环境的协同特征建模的特点 | 第14-15页 |
2.3.3 基于网络环境的协同建模的发展现状 | 第15-16页 |
2.3.4 基于网络环境的协同建模系统结构 | 第16-19页 |
2.4 基于多代理的协同建模系统模型 | 第19-21页 |
2.5 网络实时协同建模系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 | 第21-26页 |
2.5.1 协同数据管理 | 第21-22页 |
2.5.2 协同冲突消解 | 第22-23页 |
2.5.3 网络环境下几何模型的表示 | 第23-24页 |
2.5.4 网络数据传输 | 第24-25页 |
2.5.5 组件化程序设计 | 第25-26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3 网络环境下共享特征模型的实现 | 第27-43页 |
3.1 引言 | 第27页 |
3.2 网络共享特征模型的构建 | 第27-38页 |
3.2.1 网络共享特征模型的定义 | 第27页 |
3.2.2 网络共享特征模型的特点 | 第27-28页 |
3.2.3 网络共享特征模型的几何构建及其描述方法 | 第28-36页 |
3.2.4 网络共享特征模型的坐标系 | 第36-38页 |
3.3 网络共享特征模型的记录及其几何模型数据的网络交换 | 第38-41页 |
3.3.1 网络共享特征模型的记录要素及其数据格式 | 第38-39页 |
3.3.2 网络共享特征模型的传输要素及其传输协议 | 第39-41页 |
3.3.3 网络共享特征模型的数据交换过程 | 第41页 |
3.4 网络共享特征模型的数据转换 | 第41-4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4 基于PRO/E 2000i的实时协同建模系统设计 | 第43-61页 |
4.1 引言 | 第43页 |
4.2 系统设计目标和系统模型 | 第43-44页 |
4.3 网络实时协同建模通信代理设计 | 第44-51页 |
4.3.1 网络实时协同建模系统网络通信协议 | 第44-45页 |
4.3.2 网络实时协同建模系统服务器设计 | 第45-48页 |
4.3.3 网络实时协同建模客户端通信代理设计 | 第48-51页 |
4.4 基于COM技术的接口设计 | 第51-55页 |
4.4.1 COM简介 | 第51-52页 |
4.4.2 通信代理组件的接口设计 | 第52-55页 |
4.5 基于Pro/E 2000i的协同建模组件设计 | 第55-58页 |
4.5.1 Pro/E 2000i和Pro/ToolKit开发工具简介 | 第55页 |
4.5.2 Pro/E 2000i协同工具的添加 | 第55-56页 |
4.5.3 Pro/E数据库特征数据的动态读写操作实现 | 第56-58页 |
4.6 网络协同建模原型系统的安装和测试 | 第58-60页 |
4.6.1 系统安装 | 第58-59页 |
4.6.2 系统测试 | 第59-60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5 全文总结 | 第61-62页 |
致 谢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附录: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6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