死刑司法控制论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我国死刑制度的分析 | 第12-19页 |
一、我国死刑制度探源 | 第12页 |
二、我国死刑制度的立法与司法现状 | 第12-15页 |
(一) 我国死刑立法进程的回顾 | 第12-13页 |
(二) 我国目前的死刑立法状况 | 第13-14页 |
(三) 我国目前的死刑司法现状 | 第14-15页 |
三、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议 | 第15-17页 |
(一) 死刑是否具有最大的威慑力 | 第15页 |
(二) 死刑是否人道 | 第15-16页 |
(三) 死刑是否经济 | 第16页 |
(四) 死刑是否正义 | 第16页 |
(五) 死刑是否侵犯人权 | 第16-17页 |
四、对我国现阶段保留死刑的理性分析 | 第17-19页 |
(一) 我国尚不具备废止死刑的物质条件 | 第17页 |
(二) 我国尚不具备废止死刑的文化环境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死刑政策与死刑司法控制 | 第19-25页 |
一、我国死刑政策的现状 | 第19-22页 |
(一) 刑事政策与死刑政策 | 第19-20页 |
(二) 当代我国的死刑政策 | 第20-22页 |
二、死刑政策对死刑司法控制的意义 | 第22-25页 |
(一) 死刑政策的实然司法体现 | 第22-23页 |
(二) 死刑政策的应然司法体现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死刑司法控制的原则 | 第25-31页 |
一、死刑司法控制原则概说 | 第25-26页 |
(一) 死刑司法控制原则理论争讼 | 第25页 |
(二) 死刑司法控制原则的界定 | 第25-26页 |
二、法定性原则 | 第26-27页 |
(一) 法定性原则概述 | 第26页 |
(二) 法定性原则的内容 | 第26-27页 |
三、谦抑性原则 | 第27-28页 |
(一) 谦抑性原则概述 | 第27页 |
(二) 谦抑性原则的内容 | 第27-28页 |
四、目的性原则 | 第28-29页 |
(一) 目的性原则概述 | 第28页 |
(二) 目的性原则的内容 | 第28-29页 |
五、公正性原则 | 第29-31页 |
(一) 公正性原则概述 | 第29页 |
(二) 公正性原则的内容 | 第29-31页 |
第四章 死刑司法的实体控制 | 第31-37页 |
一、死刑裁量情节 | 第31-33页 |
(一) 量刑情节概述 | 第31页 |
(二) 死刑裁量情节 | 第31-32页 |
(三) 死刑裁量情节的特殊问题 | 第32-33页 |
二、死刑适用解释 | 第33-35页 |
(一) 死刑适用解释概述 | 第33-34页 |
(二) 死刑适用解释的目标 | 第34页 |
(三) 死刑适用解释的要求 | 第34-35页 |
三、死刑裁量的刑法标准 | 第35-37页 |
(一) 死刑裁量的积极标准 | 第35页 |
(二) 死刑裁量的消极标准 | 第35-36页 |
(三) 死缓裁量的标准 | 第36-37页 |
第五章 死刑司法的程序控制 | 第37-44页 |
一、死刑案件普通程序 | 第37-39页 |
(一) 死刑案件的审判管辖 | 第37-38页 |
(二) 死刑案件的二审程序 | 第38-39页 |
二、死刑案件的特殊程序 | 第39-41页 |
(一) 死刑案件复核程序 | 第39-40页 |
(二) 死刑案件的再审程序 | 第40页 |
(三) 死刑案件执行程序 | 第40-41页 |
三、死刑裁量的证明标准 | 第41-44页 |
(一) 刑事证明标准概说 | 第41-42页 |
(二) 死刑裁量的证明标准 | 第42-43页 |
(三) 留有余地适用死缓问题 | 第43-44页 |
结论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9页 |
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