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7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5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5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5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5-18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述评 | 第18-23页 |
1.4.1 村落经济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4.2 村落经济转型研究 | 第19-21页 |
1.4.3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研究 | 第21页 |
1.4.4 文献述评 | 第21-23页 |
1.5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23-24页 |
1.6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24-26页 |
1.7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的理论分析 | 第27-34页 |
2.1 转型经济学理论视野下洞庭湖区村落经济 | 第27-29页 |
2.1.1 转型经济学理论概述 | 第27-28页 |
2.1.2 基于转型经济理论的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分析:从分散到合作 | 第28-29页 |
2.2 社会资本理论视野下洞庭湖区村落经济 | 第29-30页 |
2.2.1 社会资本理论概述 | 第29页 |
2.2.2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分析:从封闭到开放 | 第29-30页 |
2.3 生态经济学理论视野下洞庭湖区村落经济 | 第30-31页 |
2.3.1 生态经济学理论概述 | 第30页 |
2.3.2 基于生态经济理论的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分析:从粗放到集约 | 第30-31页 |
2.4 制度经济学理论视野下洞庭湖区村落经济 | 第31-32页 |
2.4.1 制度经济学理论概述 | 第31-32页 |
2.4.2 基于制度经济理论的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分析:从传统到现代 | 第32页 |
2.5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的理论分析框架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国内外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的经验启示 | 第34-46页 |
3.1 国外主要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| 第34-40页 |
3.1.1 北欧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考察 | 第34-35页 |
3.1.2 北美五大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考察 | 第35-36页 |
3.1.3 日本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考察 | 第36-37页 |
3.1.4 部分发达国家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的经验启示 | 第37-40页 |
3.2 国内主要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| 第40-46页 |
3.2.1 鄱阳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考察 | 第40-42页 |
3.2.2 太湖地区村落经济的转型发展考察 | 第42-43页 |
3.2.3 洪泽湖区村落经济的转型发展考察 | 第43-44页 |
3.2.4 国内主要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的经验启示 | 第44-46页 |
第四章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的历史考察 | 第46-58页 |
4.1 洞庭湖区概述 | 第46-47页 |
4.1.1 洞庭湖简介 | 第46页 |
4.1.2 洞庭湖区自然地理 | 第46-47页 |
4.1.3 洞庭湖区社会经济 | 第47页 |
4.2 原始湖区村落经济:从采集渔猎到原始农业 | 第47-51页 |
4.2.1 采集渔猎:原始湖区村落早期生计 | 第48-49页 |
4.2.2 采集渔猎辅以稻作农业:原始湖区村落中期生计 | 第49-50页 |
4.2.3 原始农业:原始湖区村落后期生计 | 第50-51页 |
4.3 古代湖区村落经济:从农业为辅到鱼米渐丰 | 第51-52页 |
4.3.1 春秋战国至秦汉:铁制农具推动农田初垦 | 第51页 |
4.3.2 六朝时期:农业发展带来商业繁荣 | 第51页 |
4.3.3 唐宋时期:农业人口激活鱼米经济 | 第51-52页 |
4.4 近代洞庭湖区村落经济:从围垦初兴到围垦泛滥 | 第52-55页 |
4.4.1 明清时期:围垦农业活跃谷米贸易 | 第52-54页 |
4.4.2 清末民国时期:盲目围垦恶化江湖关系 | 第54-55页 |
4.4.3 1954、1964和70年代:向湖要粮加速生态失衡 | 第55页 |
4.5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的考察结论 | 第55-58页 |
4.5.1 自然因素变迁导致村落经济转型 | 第56页 |
4.5.2 人口变化推动村落经济转型 | 第56页 |
4.5.3 生产革命带来村落经济转型 | 第56-57页 |
4.5.4 政策制度变迁引致村落经济转型 | 第57-58页 |
第五章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、困境及动力 | 第58-84页 |
5.1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 | 第58-66页 |
5.1.1 村落市场经济已开启,而程度不深 | 第58-60页 |
5.1.2 村落生产方式已渐变,而效率不高 | 第60-61页 |
5.1.3 村民消费观念已超前,而能力有限 | 第61-63页 |
5.1.4 村落集体经济已复苏,而力量薄弱 | 第63-65页 |
5.1.5 村民生态意识已觉醒,而环保不力 | 第65-66页 |
5.2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的困境 | 第66-76页 |
5.2.1 村落公共服务薄弱 | 第66-69页 |
5.2.2 农户经济单打独斗 | 第69-70页 |
5.2.3 农民素质整体偏低 | 第70-71页 |
5.2.4 农业科技贡献不足 | 第71-72页 |
5.2.5 人湖关系矛盾频现 | 第72-74页 |
5.2.6 政策制度缺漏滞后 | 第74-76页 |
5.3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 | 第76-84页 |
5.3.1 外生动力 | 第77-80页 |
5.3.2 内生动力 | 第80-84页 |
第六章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评价 | 第84-108页 |
6.1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84-93页 |
6.1.1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与原则 | 第84-86页 |
6.1.2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路径 | 第86-87页 |
6.1.3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| 第87-89页 |
6.1.4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解释 | 第89-93页 |
6.2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| 第93-104页 |
6.2.1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93-100页 |
6.2.2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评价指标值的确定 | 第100-104页 |
6.2.2.1 样本村落基本情况概述 | 第100-101页 |
6.2.2.2 定量指标值的来源 | 第101-102页 |
6.2.2.3 目标值的确定 | 第102-104页 |
6.2.2.4 指标计算方法 | 第104页 |
6.3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| 第104-108页 |
6.3.1 楠竹村经济转型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| 第104-105页 |
6.3.2 楠竹村经济转型发展水平评价的有效性分析 | 第105-108页 |
第七章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探索 | 第108-130页 |
7.1 村落生产方式转型:从传统农业到两型农业 | 第108-115页 |
7.1.1 常德案例:发展湖区节约型农业 | 第108-109页 |
7.1.2 岳阳案例:发展湖区循环农业 | 第109页 |
7.1.3 岳阳案例:发展湖区安全高效农业 | 第109-110页 |
7.1.4 常德案例:发展湖区休闲观光农业 | 第110-112页 |
7.1.5 益阳案例:发展湖区集约化农业 | 第112-115页 |
7.2 村落耕作制度转型 | 第115-120页 |
7.2.1 从“围湖造田”到“退田还湖” | 第115-117页 |
7.2.2 从“分散经营”到“合作经营” | 第117-120页 |
7.3 洞庭渔村经济转型:从船上渔家到岸上农家 | 第120-123页 |
7.3.1 靠水吃水:洞庭渔民的生计模式 | 第120页 |
7.3.2 渔业衰退:洞庭渔民的生存困境 | 第120-121页 |
7.3.3 血吸虫病:洞庭渔民的生存危机 | 第121-122页 |
7.3.4 离船上岸:洞庭渔民的生活选择 | 第122-123页 |
7.4 村落产业调整、创新与组织化经营 | 第123-126页 |
7.4.1 村落产业结构调整催生多样化村落经济类型 | 第123-124页 |
7.4.2 村落产业创新催生村落新经济体 | 第124-125页 |
7.4.3 村落经济产业化催生村落经济合作组织 | 第125-126页 |
7.5 村落人口、产业、市场向城镇集聚 | 第126-130页 |
7.5.1 村落人口向城镇集聚 | 第127页 |
7.5.2 村落产业向城镇集聚 | 第127-128页 |
7.5.3 村落市场向城镇集聚 | 第128-130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| 第130-137页 |
8.1 主要结论 | 第130-132页 |
8.2 对策建议 | 第132-137页 |
8.2.1 走好“四条道路” | 第133-134页 |
8.2.2 实现“六个结合” | 第134-1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7-143页 |
致谢 | 第143-144页 |
个人简介 | 第144-145页 |
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| 第145页 |
主持课题及获奖 | 第1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