泡桐种质资源收集及丘陵岗地引种栽培技术研究
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主要符号表 | 第12-13页 |
| 1 文献综述 | 第13-18页 |
| 1.1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1.1.1 泡桐研究概况 | 第13-14页 |
| 1.2 泡桐种类及生物、生态学特性 | 第14-18页 |
| 1.2.1 泡桐种类 | 第14-15页 |
| 1.2.2 泡桐生物、生态学特性 | 第15页 |
| 1.2.3 木材特性 | 第15-18页 |
| 2 研究的目地和意义 | 第18-19页 |
|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9-23页 |
| 3.1 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| 3.2 技术路线 | 第19页 |
| 3.3 研究方法 | 第19-23页 |
| 3.3.1 泡桐优良品系或品种调查 | 第19页 |
| 3.3.2 泡桐培育技术 | 第19页 |
| 3.3.3 物候期、生长节律及光合特性的研究 | 第19-21页 |
| 3.3.4 泡桐适应性 | 第21页 |
| 3.3.5 泡桐经营技术 | 第21-23页 |
| 4 安徽省现有泡桐种质资源 | 第23-26页 |
| 4.1 北方泡桐种 | 第23-24页 |
| 4.2 南方泡桐种 | 第24-26页 |
| 5 泡桐培育技术 | 第26-32页 |
| 5.1 良种壮苗 | 第26-27页 |
| 5.1.1 埋根育苗 | 第26-27页 |
| 5.1.2 播种育苗 | 第27页 |
| 5.2 造林地选择 | 第27页 |
| 5.3 整地造林 | 第27-28页 |
| 5.4 抚育管理 | 第28-29页 |
| 5.4.1 地力管理 | 第28页 |
| 5.4.2 干形培育 | 第28-29页 |
| 5.4.3 间伐及采伐更新 | 第29页 |
| 5.5 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| 第29-31页 |
| 5.5.1 大袋蛾 | 第29-30页 |
| 5.5.2 泡桐叶甲 | 第30页 |
| 5.5.3 泡桐丛枝病 | 第30页 |
| 5.5.4 泡桐炭疽病 | 第30-31页 |
| 5.6 结论与讨论 | 第31-32页 |
| 6 物候期、生长节律及光合特性 | 第32-39页 |
| 6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2页 |
| 6.2 引进地概况 | 第32页 |
| 6.3 研究方法 | 第32-38页 |
| 6.3.1 育苗整地 | 第32页 |
| 6.3.2 埋根时间与密度 | 第32页 |
| 6.3.3 埋根方法 | 第32页 |
| 6.3.4 苗期管理 | 第32-38页 |
| 6.3.5 育苗期间病虫害防治 | 第38页 |
| 6.4 结果与分析 | 第38-39页 |
| 7 适应性研究 | 第39-42页 |
| 7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9页 |
| 7.2 引进地概况 | 第39页 |
| 7.3 研究方法 | 第39-41页 |
| 7.3.1 不同土壤种类试验林调查 | 第39-40页 |
| 7.3.2 同种立地条件下试验林调查研究 | 第40-41页 |
| 7.4 结果与分析 | 第41-42页 |
| 8 经营技术的研究 | 第42-48页 |
| 8.1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42页 |
| 8.2 引进地概况 | 第42页 |
| 8.3 试验方法 | 第42-46页 |
| 8.4 结果与分析 | 第46-48页 |
| 9 结论与探讨 | 第48-49页 |
| 9.1 结论 | 第48页 |
| 9.2 问题探讨 | 第48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| 致谢 | 第52-53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53页 |
|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