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魏东宫属官考述
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 研究对象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2. 研究综述 | 第12-17页 |
3.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第1章 北魏太子东宫系统的形成 | 第19-31页 |
1.1 太子东宫系统设置的原因 | 第19-23页 |
1.1.1 王朝政治的现实需要 | 第19-22页 |
1.1.2 摹仿汉族制度的必然结果 | 第22-23页 |
1.2 太子东宫属官的建制沿革 | 第23-31页 |
1.2.1 太和改革前的东宫属官 | 第24-28页 |
1.2.2 太和改革后的东宫属官 | 第28-31页 |
第2章 北魏东宫属官的品级规定及职位类型 | 第31-41页 |
2.1 东宫属官的品级 | 第31-35页 |
2.1.1 太和十七年前《职员令》的规定 | 第31-33页 |
2.1.2 太和二十三年后《职员令》的规定 | 第33-35页 |
2.2 东宫属官的职位类型 | 第35-41页 |
2.2.1 依身份分类 | 第35-36页 |
2.2.2 依职权分类 | 第36-39页 |
2.2.3 依清浊流品分类 | 第39-41页 |
第3章 北魏东宫属官的职责权限 | 第41-51页 |
3.1 东宫辅导官的职掌 | 第41-44页 |
3.2 东宫侍从官的职掌 | 第44-47页 |
3.3 东宫庶务官的职掌 | 第47-48页 |
3.4 东宫防卫武官的职掌 | 第48-51页 |
第4章 北魏东宫属官的选授及任职方式 | 第51-62页 |
4.1 东宫属官的选任方式 | 第51-53页 |
4.1.1 皇帝任命 | 第51-52页 |
4.1.2 朝臣举荐 | 第52页 |
4.1.3 太子自辟 | 第52-53页 |
4.2 东宫属官的选拔标准 | 第53-59页 |
4.2.1 政治归属 | 第53-54页 |
4.2.2 家世背景 | 第54-56页 |
4.2.3 仕宦履历 | 第56页 |
4.2.4 品行素养 | 第56-58页 |
4.2.5 民族成分 | 第58-59页 |
4.3 东宫属官的任职方式 | 第59-62页 |
4.3.1 专职 | 第59页 |
4.3.2 兼任 | 第59-60页 |
4.3.3 加官 | 第60-62页 |
第5章 北魏东宫属官的迁转途径 | 第62-78页 |
5.1 以东宫属官起家 | 第62-67页 |
5.1.1 超品者的起家官 | 第63-66页 |
5.1.2 乡品一品者的起家官 | 第66-67页 |
5.2 东宫属官迁转来源 | 第67-72页 |
5.2.1 由尚书省官员迁转 | 第67-68页 |
5.2.2 由中书省官员迁转 | 第68-69页 |
5.2.3 由散骑省(集书省)官员迁转 | 第69-71页 |
5.2.4 由武官迁转 | 第71-72页 |
5.3 东宫属官迁转流向 | 第72-78页 |
5.3.1 在本系统内部流动 | 第72-73页 |
5.3.2 在东宫系统之外的迁转 | 第73-75页 |
5.3.3 在新朝担任要职 | 第75-78页 |
第6章 北魏东宫属官的作用及历史意义 | 第78-87页 |
6.1 北魏东宫属官的政治作用 | 第78-81页 |
6.1.1 二元身份结构的形成 | 第78-79页 |
6.1.2 东宫属官与皇太子的连带关系 | 第79-80页 |
6.1.3 巩固太子权势 | 第80-81页 |
6.2 北魏东宫属官的制度意义 | 第81-87页 |
6.2.1 师承汉晋 | 第81-82页 |
6.2.2 异别江左 | 第82-84页 |
6.2.3 影响隋唐 | 第84-87页 |
结语 | 第87-89页 |
附表 | 第89-106页 |
附表 1 太子拓跋焘东宫职官表 | 第89-90页 |
附表 2 太子拓跋晃东宫职官表 | 第90-92页 |
附表 3 太子拓跋弘东宫职官表 | 第92-94页 |
附表 4 太子拓跋宏东宫职官表 | 第94-95页 |
附表 5 太子元恂东宫属官表 | 第95-99页 |
附表 6 太子元恪东宫属官表 | 第99-102页 |
附表 7 太子元诩东宫职官表 | 第102-1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6-111页 |
致谢 | 第111-11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12-11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