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6页 |
1.3.1 国外水岸经济项目开发模式 | 第12-14页 |
1.3.2 国内水岸经济项目开发模式 | 第14-16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水岸经济的理论基础 | 第17-26页 |
2.1 城市滨水区——水岸概述 | 第17-18页 |
2.1.1 水岸的概念及范围界定 | 第17页 |
2.1.2 水岸的分类 | 第17-18页 |
2.1.3 水岸开发的特点 | 第18页 |
2.2 水岸经济相关理论 | 第18-20页 |
2.2.1 水岸经济的概念 | 第18-19页 |
2.2.2 水岸经济带开发的主要模式及关键因素 | 第19-20页 |
2.2.3 水岸经济带规划的基本原则 | 第20页 |
2.3 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| 第20-26页 |
2.3.1 项目管理概念 | 第20-21页 |
2.3.2 项目管理特点及流程 | 第21-22页 |
2.3.3 项目管理模块 | 第22-26页 |
第3章 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水岸经济项目开发利用的现实基础 | 第26-31页 |
3.1 河道及滩岛的开发利用 | 第26-27页 |
3.1.1 航运情况 | 第26页 |
3.1.2 滩岛情况 | 第26-27页 |
3.2 沿江两岸的开发利用 | 第27-29页 |
3.2.1 空间布局 | 第27页 |
3.2.2 基础设施建设 | 第27-28页 |
3.2.3 产业发展 | 第28-29页 |
3.3 水生态保护修复 | 第29-31页 |
3.3.1 水生态保护 | 第29-30页 |
3.3.2 水生态修复 | 第30-31页 |
第4章 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水岸经济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31-36页 |
4.1 规划建设的宏观调控和推进实施不到位 | 第31-32页 |
4.1.1 缺乏市级统筹规划 | 第31页 |
4.1.2 现有规划执行不严 | 第31-32页 |
4.1.3 严重违反城市规划 | 第32页 |
4.2 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 | 第32-33页 |
4.2.1 交通体系尚不完善 | 第32页 |
4.2.2 基础设施配套不足 | 第32页 |
4.2.3 历史建筑保护不力 | 第32-33页 |
4.2.4 景观设计临水不亲水 | 第33页 |
4.3 滨水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| 第33页 |
4.3.1 开发利用不充分 | 第33页 |
4.3.2 开发利用不均衡 | 第33页 |
4.4 滨水生态环境亟待加强 | 第33-34页 |
4.4.1 水体污染尚未根除 | 第33页 |
4.4.2 过度开发依然存在 | 第33-34页 |
4.4.3 生态修复时间较长 | 第34页 |
4.5 制约管理的行政体制矛盾突出 | 第34-36页 |
4.5.1 职能权限交叉重叠 | 第34页 |
4.5.2 日常管理存在空白 | 第34-36页 |
第5章 国内城市滨水资源开发利用经验启示 | 第36-39页 |
5.1 采用一体化设计合理规划 | 第36-37页 |
5.1.1 文化方面 | 第36页 |
5.1.2 水资源利用方面 | 第36-37页 |
5.1.3 生态方面 | 第37页 |
5.2 采用统筹推进方式加强管理 | 第37页 |
5.3 通过加大宣传不断扩大影响 | 第37-38页 |
5.4 努力改善环境不断促进发展 | 第38-39页 |
第6章 对发展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水岸经济项目开发与管理的制度对策 | 第39-48页 |
6.1 强化顶层设计,实行统一规划 | 第39-40页 |
6.1.1 规划布局理念 | 第39-40页 |
6.1.2 规划设计原则 | 第40页 |
6.2 实行综合整治,完善基础设施 | 第40-42页 |
6.2.1 完善交通路网体系 | 第41页 |
6.2.2 推进码头港口建设 | 第41页 |
6.2.3 提升建筑景观品味 | 第41页 |
6.2.4 修建亲水休闲平台 | 第41-42页 |
6.2.5 实施景观照明工程 | 第42页 |
6.3 加强环境保护,注重生态修复 | 第42-43页 |
6.3.1 减少水体污染 | 第42页 |
6.3.2 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| 第42-43页 |
6.3.3 实施保护性开发 | 第43页 |
6.4 破除体制障碍,实行统筹管理 | 第43-44页 |
6.4.1 组建统一领导机构 | 第43页 |
6.4.2 统筹管理滨水资源 | 第43页 |
6.4.3 加强日常监管统筹 | 第43-44页 |
6.4.4 统筹利用资金 | 第44页 |
6.5 发挥资源优势,带动产业发展 | 第44-46页 |
6.5.1 旅游产业 | 第44-45页 |
6.5.2 商业和餐饮业 | 第45页 |
6.5.3 房地产开发 | 第45页 |
6.5.4 文化产业 | 第45页 |
6.5.5 体育产业 | 第45-46页 |
6.5.6 生态及观光休闲农业 | 第46页 |
6.5.7 金融服务业 | 第46页 |
6.6 整合宣传资源,打造品牌效应 | 第46-48页 |
6.6.1 加大整体宣传力度 | 第46页 |
6.6.2 创新宣传营销机制 | 第46-47页 |
6.6.3 举办节庆会展活动 | 第47-48页 |
结论 | 第48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