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9页 |
| 1.1 选题意义 | 第9-23页 |
| 1.1.1 研究区域介绍 | 第9页 |
| 1.1.2 土壤和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意义 | 第9-21页 |
| 1.1.3 ~7Be对POPs的示踪研究意义 | 第21-23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3-26页 |
| 1.3 ~7BE的示踪原理 | 第26-27页 |
| 1.4 ~7BE示踪研究的意义 | 第27页 |
| 1.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| 第27-29页 |
| 第二章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| 第29-41页 |
| 2.1 样品采集方法 | 第29-31页 |
| 2.2 样品分析方法 | 第31-41页 |
| 2.2.1 含氯有机物分析 | 第31-39页 |
| 2.2.2 ~7Be的测定 | 第39页 |
| 2.2.3 质量控制 | 第39-41页 |
| 第三章 典型地区表层土壤中POPS的分布 | 第41-76页 |
| 3.1 引言 | 第41页 |
| 3.2 珠江三角洲地区表层土壤中OCPs的分布 | 第41-63页 |
| 3.2.1 样品采集 | 第41-42页 |
| 3.2.2 广州市 | 第42-52页 |
| 3.2.3 珠三角城市群和洁净地区 | 第52-60页 |
| 3.2.4 高山冷凝效应 | 第60-63页 |
| 3.3 长江三角洲地区---崇明岛POPs污染现状研究 | 第63-67页 |
| 3.3.1 样品采集 | 第64页 |
| 3.3.2 崇明岛东北部表层土壤中OCPs残留 | 第64-67页 |
| 3.4 东北地区表层土壤中OCPs和PCBs的分布 | 第67-73页 |
| 3.4.1 沈阳市 | 第67-68页 |
| 3.4.2 吉林市 | 第68-70页 |
| 3.4.3 梅河口市 | 第70-73页 |
| 3.5 本章小结 | 第73-76页 |
| 第四章 典型地区OCPS和PCBS的土壤-大气交换 | 第76-93页 |
| 4.1 广州市海珠区OCPs污染状况及其土-气交换 | 第76-81页 |
| 4.1.1 样品采集 | 第76-77页 |
| 4.1.2 海珠区土壤中OCPs的残留特征 | 第77页 |
| 4.1.3 大气沉降通量 | 第77-78页 |
| 4.1.4 大气中气态OCPs | 第78-79页 |
| 4.1.5 土壤-大气逸度模型的初步应用 | 第79-81页 |
| 4.2 崇明岛地区OCPs的土壤-大气交换 | 第81-85页 |
| 4.2.1 大气样品采集 | 第81-82页 |
| 4.2.2 崇明岛大气中OCPs残留 | 第82-83页 |
| 4.2.3 崇明岛东部OCPs在土壤-大气间交换方向的预测 | 第83-85页 |
| 4.3 北方五市大气蒸汽态POPs化合物的纬度分布 | 第85-91页 |
| 4.3.1 北方五市大气蒸汽态POPs化合物的纬度分布 | 第85-90页 |
| 4.3.2 克劳修斯—克拉贝龙方程的应用 | 第90-91页 |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91-93页 |
| 第五章 北京和广州大气颗粒物中POPS的季节变化 | 第93-122页 |
| 5.1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HCHs、DDTs、PCBs的季节变化 | 第93-110页 |
| 5.2 广州大气颗粒物中POPs各类化合物的季节变化 | 第110-115页 |
| 5.3 大气颗粒物中POPs的纬度变化 | 第115-119页 |
| 5.3.1 样品采集 | 第115页 |
| 5.3.2 总体情况 | 第115页 |
| 5.3.3 OCPs | 第115-118页 |
| 5.3.4 PCBs | 第118-119页 |
| 5.4 本章小结 | 第119-122页 |
| 第六章 颗粒物中~7BE的季节变化、纬度分布及其与POPS相关性 | 第122-141页 |
| 6.1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~7BE的季节变化规律 | 第122-126页 |
| 6.2 广州大气颗粒物中~7BE的季节变化 | 第126-129页 |
| 6.3 大气颗粒物中~7BE含量的地区对比与纬度分布模式 | 第129-133页 |
| 6.4 大气颗粒物中~7BE与POPs的关系 | 第133-139页 |
| 6.4.1 北京市 | 第133-135页 |
| 6.4.2 广州市 | 第135-139页 |
| 6.5 本章小结 | 第139-141页 |
| 结论 | 第141-143页 |
| 致谢 | 第143-1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45-153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1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