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林省和龙沙松顶子辉长岩体地质特征及其成因
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6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6-22页 |
2.1 自然地理概况 | 第16-17页 |
2.2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7-22页 |
2.2.1 地层 | 第17-19页 |
2.2.2 构造 | 第19-20页 |
2.2.3 岩浆岩 | 第20-22页 |
第3章 沙松顶子岩体形成时代 | 第22-26页 |
3.1 定年方法 | 第22-23页 |
3.2 锆石样品的挑选及测试 | 第23-24页 |
3.3 测试结果 | 第24-26页 |
第4章 沙松顶子岩体地质特征 | 第26-44页 |
4.1 岩体基本特征 | 第26-27页 |
4.2 岩体岩相学特征 | 第27-29页 |
4.3 地球物理特征 | 第29-44页 |
4.3.1 高精度地面磁法 | 第29-31页 |
4.3.2 磁异常特征 | 第31-34页 |
4.3.3 磁异常与主要岩石类型对应关系 | 第34页 |
4.3.4 主要断裂构造分布及主要岩体边界划分 | 第34-39页 |
4.3.5 岩体空间分布特征 | 第39-42页 |
4.3.6 综合推测解释 | 第42-44页 |
第5章 沙松顶子岩体成因分析 | 第44-53页 |
5.1 地球化学特征 | 第44-47页 |
5.1.1 分析方法 | 第44页 |
5.1.2 主量元素特征 | 第44-45页 |
5.1.3 稀土微量元素特征 | 第45-47页 |
5.2 沙松顶子辉长岩体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| 第47-53页 |
5.2.1 岩石成因 | 第47-50页 |
5.2.2 构造背景 | 第50-53页 |
结论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9页 |
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