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6-8页 |
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1 绪论 | 第15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5-17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7-22页 |
1.2.1 重金属汞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2.2 大气颗粒物研究 | 第18-20页 |
1.2.3 我国大气颗粒物汞的研究 | 第20-22页 |
1.2.4 燃煤电厂区域环境颗粒物汞污染研究进展 | 第22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| 第22-24页 |
1.4 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2 研究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5-31页 |
2.1 地理位置 | 第25页 |
2.2 地形特征 | 第25-26页 |
2.3 气候环境 | 第26-28页 |
2.4 污染系数 | 第28-29页 |
2.5 城镇状况 | 第29-31页 |
2.5.1 城镇区划 | 第29-30页 |
2.5.2 经济发展 | 第30页 |
2.5.3 车辆状况 | 第30页 |
2.5.4 人口状况 | 第30-31页 |
3 材料与方法 | 第31-38页 |
3.1 采样点的分布与样品采集 | 第31-32页 |
3.1.1 大气颗粒物样采样点分布 | 第31页 |
3.1.2 样品采集 | 第31-32页 |
3.1.3 颗粒物碳组分源样品采集 | 第32页 |
3.2 样品处理与实验 | 第32-37页 |
3.2.1 样品处理 | 第32-33页 |
3.2.2 主要实验仪器 | 第33页 |
3.2.3 主要实验试剂 | 第33-35页 |
3.2.4 大气颗粒物PM_(2.5)、PM_(10)的测定 | 第35页 |
3.2.5 原煤、炉灰、飞灰总汞的测定 | 第35页 |
3.2.6 大气颗粒物汞的测定 | 第35-36页 |
3.2.7 大气颗粒物不同形态汞的测定 | 第36页 |
3.2.8 碳组分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2.9 扫描电镜——X射线能谱(SEM-EDX)分析 | 第37页 |
3.3 气象资料来源 | 第37页 |
3.4 实验室质量控制 | 第37页 |
3.5 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| 第37-38页 |
4 东南沿海燃煤电厂区域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分布特征与源解析 | 第38-57页 |
4.1 PM_(2.5).PM_(10) | 第38-42页 |
4.1.1 PM_(2.5)、PM_(10)季节规律性 | 第38-39页 |
4.1.2 PM_(2.5)、PM_(10)空间分布规律 | 第39-41页 |
4.1.3 PM_(2.5)、PM_(10)相关性分析 | 第41-42页 |
4.2 大气颗粒物碳组分分析 | 第42-46页 |
4.2.1 大气颗粒物碳组分季节分布 | 第42-43页 |
4.2.2 OC、EC国内外比较 | 第43-44页 |
4.2.3 二次颗粒物源解析 | 第44-46页 |
4.3 可吸入颗粒物的源解析 | 第46-51页 |
4.3.1 污染源的标识性碳组分 | 第46-47页 |
4.3.2 PM_(2.5)、PM_(10)碳组分源分析 | 第47-48页 |
4.3.3 不同采样点碳来源分析 | 第48-51页 |
4.4 大气颗粒物的扫描电镜分析 | 第51-55页 |
4.4.1 燃煤飞灰 | 第51-52页 |
4.4.2 汽车尾气颗粒 | 第52页 |
4.4.3 土壤颗粒 | 第52-53页 |
4.4.4 燃煤电厂区域环境大气颗粒物 | 第53-5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5 沿海燃煤电厂大气颗粒物汞的分布特征 | 第57-72页 |
5.1 燃煤电厂所用燃煤、粉煤灰物化性质 | 第57-58页 |
5.1.1 燃煤电厂所用燃煤物化性质 | 第57页 |
5.1.2 煤中汞含量 | 第57-58页 |
5.1.3 飞灰中汞含量 | 第58页 |
5.2 燃煤电厂大气颗粒物汞的污染特征 | 第58-65页 |
5.2.1 燃煤电厂大气颗粒物汞含量 | 第58-60页 |
5.2.2 大气颗粒物汞的季节变化特征 | 第60-61页 |
5.2.3 大气颗粒物汞的空间距离分布特征 | 第61-63页 |
5.2.4 颗粒物汞与颗粒物的相关性分析 | 第63-64页 |
5.2.5 颗粒物汞与温度的关系 | 第64-65页 |
5.3 大气颗粒物中各种形态汞分布特征 | 第65-71页 |
5.3.1 赋存形态的粒径分布和季节变化 | 第65-68页 |
5.3.2 各形态汞的粒径分布特征 | 第68页 |
5.3.3 与气象因子和碳组分的关系 | 第68-7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72-74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72-73页 |
6.2 下一步工作建议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4页 |
作者简历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