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. 绪论 | 第10-12页 |
1.1 研究的起源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| 第11页 |
1.4 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1-12页 |
2. 文献综述 | 第12-14页 |
2.1 国内对教学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2.2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指导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2.3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应用的研究方法现状 | 第13-14页 |
3.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| 第14-20页 |
3.1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| 第14-17页 |
3.1.1 以学生为主体,教师为主导的双主课堂教学 | 第14-15页 |
3.1.2 注重新型“双基”、能力的培养 | 第15页 |
3.1.3 加入“数学文化”及“信息技术”元素,提升高中数学课堂的高度 | 第15-17页 |
3.2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| 第17-20页 |
3.2.1 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充分体现 | 第17-18页 |
3.2.2 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,能力培养目标不明显 | 第18页 |
3.2.3 数学文化的重视不够 | 第18-20页 |
4. 奥苏贝尔意义——同化学习理论 | 第20-25页 |
4.1 奥苏贝尔的意义——同化学习理论 | 第20-23页 |
4.1.1 意义接受学习内涵 | 第20-21页 |
4.1.2 意义接受学习的影响因素——先备知识 | 第21-22页 |
4.1.3 意义接受学习的作用机制:同化作用 | 第22-23页 |
4.2 意义——同化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| 第23-25页 |
4.2.1 教材的编排、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注意四大原则 | 第23页 |
4.2.2 讲授式教学策略 | 第23-25页 |
5.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指导 | 第25-39页 |
5.1 完善学情分析,做好课前准备 | 第25-26页 |
5.2 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,使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 | 第26页 |
5.3 “先行组织者”策略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引入的指导 | 第26-29页 |
5.3.1 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引入教学 | 第27页 |
5.3.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教学 | 第27-28页 |
5.3.3 利用“数学文化”引入课堂教学 | 第28页 |
5.3.4 利用“互动、实践、探究”学习方式引入课堂教学 | 第28-29页 |
5.4 建构化教学方法 | 第29-31页 |
5.4.1 讲授教学法 | 第29-30页 |
5.4.2 情境教学法 | 第30页 |
5.4.3 合作讨论法 | 第30-31页 |
5.4.4 实践教学法 | 第31页 |
5.5 反思及评价 | 第31-32页 |
5.6 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实例 | 第32-39页 |
5.6.1 教学背景分析 | 第32-33页 |
5.6.2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| 第33页 |
5.6.3 教学活动 | 第33-38页 |
5.6.4 教学反思 | 第38-39页 |
6. 结论与展望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1页 |
致谢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