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8-10页 |
| 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| 引言 | 第12-14页 |
| 一、我国不动产登记“民行交叉”案件诉讼程序的运行现状 | 第14-21页 |
| (一) 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 | 第14-16页 |
| 1.法院判决驳回诉讼请求 | 第14-15页 |
| 2.法院判决撤销不动产登记 | 第15-16页 |
| 3.法院裁定驳回起诉 | 第16页 |
| (二) 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 | 第16-18页 |
| 1.法院直接判决物权归属 | 第16-17页 |
| 2.法院裁定驳回起诉 | 第17-18页 |
| (三) 当事人提起行政附带民事诉讼 | 第18-21页 |
| 二、我国不动产登记“民行交叉”案件诉讼程序运行存在的问题 | 第21-23页 |
| (一) 诉讼程序运行处于无序状态 | 第21页 |
| (二) 诉讼程序运行周期过长 | 第21-22页 |
| (三) 民事审判庭和行政审判庭互相推诿 | 第22-23页 |
| 三、我国不动产登记“民行交叉”案件诉讼程序运行不畅的原因 | 第23-30页 |
| (一) 对不动产登记行为的法律性质认识不清 | 第23-26页 |
| 1.行政行为说 | 第23-24页 |
| 2.民事行为说 | 第24-25页 |
| 3.复合行为说 | 第25-26页 |
| (二) 现行法律规定对诉讼程序的选择存在矛盾 | 第26-30页 |
| 1.“先民后行”的诉讼程序 | 第26页 |
| 2.“先行后民”的诉讼程序 | 第26-27页 |
| 3.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程序 | 第27-28页 |
| 4.选择适用诉讼程序 | 第28-30页 |
| 四、我国不动产登记“民行交叉”案件诉讼程序优化的理论基础 | 第30-41页 |
| (一) 不动产登记行为属于兼具公私法双重属性的行为 | 第30-32页 |
| (二) 形式审查后作出的不动产登记行为不具有公定力 | 第32-35页 |
| 1.形式审查后作出的行政行为 | 第32-33页 |
| 2.该行政行为不具有公定力 | 第33-35页 |
| (三) 不动产登记行为产生私法效果 | 第35-41页 |
| 1.不动产登记行为产生公示效果 | 第35-36页 |
| 2.不动产登记行为产生推定力 | 第36-38页 |
| 3.不动产登记行为产生公信力 | 第38-41页 |
| 五、我国不动产登记“民行交叉”案件诉讼程序的优化路径 | 第41-47页 |
| (一) 应当遵循的原则 | 第41-42页 |
| 1.司法便民原则 | 第41页 |
| 2.信赖保护原则 | 第41页 |
| 3.实体决定程序原则 | 第41-42页 |
| (二) 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 | 第42-44页 |
| 1.建立法官释明制度 | 第42-43页 |
| 2.建立统一的立案指引制度 | 第43-44页 |
| (三) 对不动产登记民行交叉案件的行政诉讼 | 第44-45页 |
| (四) 对不动产登记民行交叉案件的民事诉讼 | 第45-47页 |
| 1.涉及第三人的不动产登记纠纷 | 第45-46页 |
| 2.不涉及第三人的不动产登记纠纷 | 第46-47页 |
| 结语 | 第47-4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| 致谢 | 第51-52页 |
|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