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无线电电子学、电信技术论文--通信论文--电声技术和语音信号处理论文--语音信号处理论文

无参考的客观语音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实现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意义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语音质量评价的重要性第10页
    1.2 语音质量评价方法第10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语音质量的主观评价方法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0 语音主观评价方法分类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语音质量的客观评价方法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1 基于评价结构的分类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2 基于技术和特征参数的分类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客观语音质量评价和主观语音质量评价的拟合第15页
    1.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15-17页
第二章 有参考语音的客观语音质量评价第17-29页
    2.1 有参考语音的客观语音质量评价综述第17-18页
    2.2 PESQ算法综述第18-20页
    2.3 PESQ算法的详细描述第20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语音语音的准备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添加背景噪声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实验参数的选择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级别和时间的预处理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感知模型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1 恒定设置的预先计算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2 IRS接收滤波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3 活跃语音时间间隔计算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4 短时傅里叶变换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5 原始音高功率密度的部分补偿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6 时变增益的失真音高功率谱密度部分补偿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7 干扰密度的计算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8 乘以不对称系数的单元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9 错误间隔的重新排列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10 PESQ分数的计算第26页
    2.4 感知语音质量测算(PSQM)第26-27页
    2.5 改进的PSQM(PSQM+)第27-28页
    2.6 PEAQ算法第28-29页
第三章 无参考语音的窄带电话网络单端客观语音质量评价P.563协议研究第29-35页
    3.1 P.563算法总述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P.563算法简介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范围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惯例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对被评估的语音信号的要求第30页
    3.2 P.563算法综述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声道分析和非自然语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强烈的附加噪声分析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中断、静音和时间削波第32-33页
    3.3 主客观分数的比较第33-35页
第四章 P.563协议的设计和实现第35-63页
    4.1 基本语音术语和信号预处理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语音活动检测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中间参考系滤波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信号标准化和级别计算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语音部分级别的变化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局部语音变化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音高局部提取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6.1 音高周期评估和语音/非语音判决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6.2 音高标记分布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6.3 不一致性判决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6.4 界限检查第39页
    4.2 功能块“声道分析和非自然语音”的描述第39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非自然语音的语音统计计算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1 线性预测系数峰态和偏态的计算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2 倒谱标准差、峰态和偏态的计算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非语音检测声道参数的计算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1 声道模拟提取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非自然的频率参数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1 音高帧的相关性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2 机器化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3 帧重复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4 非自然的哗哗声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基本语音质量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4.1 语音增强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4.2 感知的侵入式语音质量评估——基本语音质量第46-48页
    4.3 “加性噪声”模块的描述第48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静态噪声背景参数计算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1 信噪比计算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2 局部背景噪声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3 全局背景噪声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4 高频单调分析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5 频谱清晰度分析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乘性噪声参数计算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1 信号包络和修改的语音活动阈值计算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2 全部谱密度计算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3 频谱级别范围和误差的计算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4 相关本底噪声的计算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5 部分信噪比加权第54页
    4.4 “静音/中断”模块介绍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静音长度计算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1.1 滤波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1.2 级别分布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1.3 级别分析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1.4 静音长度计算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急剧下降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非自然静音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信号中断检测第57页
    4.5 语音质量模型描述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失真类别判定第57-58页
    4.6 问题及整改方案第58-59页
    4.7 实验与结果第59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 实验实施过程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4.7.2 实验结果比较第59-63页
第五章 总结第63-64页
参考文献第64-67页
附录A 缩写说明第67-68页
附录B 程序功能说明第68-69页
致谢第69页

论文共6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众筹绩效影响因素研究
下一篇:创业网络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