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表目录 | 第13-14页 |
图目录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30页 |
·引言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| 第17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22页 |
·国内外对有机基质的研究历史、现状 | 第17-18页 |
·国内外对树皮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| 第18-19页 |
·常见基质的分类及基质的理化性能 | 第19-22页 |
·有机废弃物的前处理 | 第22-26页 |
·发酵条件的研究 | 第22-23页 |
·腐熟的添加剂 | 第23-24页 |
·腐熟度的研究 | 第24-26页 |
·有机基质在生产上的应用 | 第26-27页 |
·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7-29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27-28页 |
·主要的研究内容 | 第28-29页 |
·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创新性 | 第29-30页 |
·技术路线图 | 第29页 |
·创新性 | 第29-30页 |
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| 第30-37页 |
·试验地概况 | 第30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30-31页 |
·前期腐熟试验的材料 | 第30页 |
·后期育苗试验的材料 | 第30-31页 |
·实验药品和仪器 | 第31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31-34页 |
·桉树皮腐熟处理的试验方法 | 第31-33页 |
·桉树皮育苗的试验方法 | 第33-34页 |
·测定项目及方法 | 第34-36页 |
·基质理化性质的测定指标及方法 | 第34-35页 |
·苗木生长的测定指标及方法 | 第35-36页 |
·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桉树皮腐熟处理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| 第37-53页 |
·桉树皮腐熟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 | 第37-38页 |
·基质发酵温度的变化 | 第37页 |
·基质发酵温度的变化规律 | 第37-38页 |
·桉树皮腐熟过程中物理性质的变化情况 | 第38-43页 |
·桉树皮容重的变化情况 | 第38-39页 |
·不同处理桉树皮总孔隙的变化情况 | 第39-40页 |
·不同处理桉树皮通气孔隙的变化情况 | 第40-41页 |
·不同处理桉树皮持水孔隙的变化情况 | 第41页 |
·不同处理桉树皮大小孔隙比的变化情况 | 第41-42页 |
·各处理腐熟后物理性质的比较分析 | 第42-43页 |
·桉树皮腐熟过程中化学性质的变化情况 | 第43-50页 |
·桉树皮pH 值的变化情况 | 第43-44页 |
·桉树皮EC 值的变化情况 | 第44页 |
·桉树皮CEC 值的变化情况 | 第44-45页 |
·桉树皮C/N 的变化情况 | 第45-47页 |
·桉树皮营养元素(N、P、K)的变化情况 | 第47-49页 |
·桉树皮腐熟后化学性质的比较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桉树皮腐熟处理的综合评价 | 第50-51页 |
·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四章 腐熟桉树皮育苗过程中理化性质变化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| 第53-65页 |
·桉树皮育苗中物理性质的变化情况 | 第53-56页 |
·基质容重的变化 | 第53-54页 |
·基质总孔隙的变化 | 第54-55页 |
·基质气水比的变化 | 第55-56页 |
·桉树皮育苗中化学性质的变化情况 | 第56-60页 |
·育苗中基质pH 值的变化 | 第56-57页 |
·育苗中基质EC 值的变化 | 第57-58页 |
·育苗中基质CEC 值的变化 | 第58-59页 |
·育苗中基质C/N 比的变化 | 第59-60页 |
·桉树皮育苗中营养成分的变化情况 | 第60-61页 |
·基质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| 第61-63页 |
·不同基质育苗前后理化性质的比较分析 | 第61-62页 |
·育苗基质的主成分分析 | 第62-63页 |
·小结 | 第63-65页 |
第五章 桉树皮基质对苗木生长影响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| 第65-74页 |
·不同处理桉树皮基质对桉树苗成活率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·桉树皮基质对苗木质量的影响 | 第66-71页 |
·不同处理基质对株高和地径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·不同处理基质对鲜重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·不同处理基质对干重的影响 | 第68页 |
·不同处理基质对壮苗指数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·不同处理桉树皮基质对桉树幼苗形态的分析 | 第69-70页 |
·桉树皮基质对苗木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·桉树幼苗性状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| 第71页 |
·桉树皮育苗基质与苗木生长的关系分析 | 第71-73页 |
·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74-77页 |
·结论 | 第74-75页 |
·讨论 | 第75-76页 |
·展望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3页 |
附录 | 第83-86页 |
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| 第86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8页 |
详细摘要 | 第88-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