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机的应用论文--计算机网络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

智能终端漏洞和恶意代码分析及安全性评估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20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智能终端发展现状概述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智能终端安全现状概述第11-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智能终端漏洞分析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智能终端恶意代码分析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智能终端安全性评估第17页
    1.3 课题研究工作第17-18页
    1.4 论文组织结构第18-20页
第二章 Android系统体系架构和应用组件第20-29页
    2.1 Android系统架构第20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Linux Kernel层(操作系统层)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Libraries层(运行库层)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Android Runtime层(运行时层)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Application Framework层(应用程序框架层)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Application层(应用程序层)第25-26页
    2.2 Android系统应用组件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活动组件Activity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广播接收器组件Broadcast Receiver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服务组件Service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内容提供者组件Content Provider第28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28-29页
第三章 智能终端漏洞分析第29-46页
    3.1 智能终端漏洞库第2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需求和功能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系统架构设计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数据库设计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数据收集模块实现第32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模块第39-41页
    3.2 智能终端漏洞分类研究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漏洞分类要求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基于星型网络模型的分类第42-44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44-46页
第四章 智能终端恶意代码分析第46-59页
    4.1 智能终端恶意代码分类第46-47页
    4.2 Android安全模型第47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Linux安全模型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Android安全机制第50-52页
    4.3 基于权限的Android恶意代码分析系统第52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分析技术原理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系统设计与实现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实验及结果分析第56-58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8-59页
第五章 智能终端安全性评估第59-67页
    5.1 研究背景第59页
    5.2 智能终端安全问题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操作系统安全问题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应用程序安全问题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数据安全问题第61-62页
    5.3 智能终端安全性评估框架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操作系统安全评估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应用程序安全评估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数据安全评估第65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65-67页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7-69页
    6.1 本文总结第67页
    6.2 后续改进展望第67-69页
参考文献第69-72页
致谢第72页

论文共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面向网络窃密的入侵检测关键技术研究
下一篇:GSM网络安全协议漏洞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