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主要符号 | 第9-13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3页 |
1.1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4-21页 |
1.2.1 经典地下水动力学理论及其假设局限 | 第14-16页 |
1.2.2 多相流耦合的研究进展 | 第16-19页 |
1.2.3 渗流与地质过程耦合的研究进展 | 第19-21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| 第21-23页 |
1.3.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21-22页 |
1.3.2 创新点 | 第22-23页 |
第2章 典型耦合问题的物理背景 | 第23-45页 |
2.1 潜水运动与空气流的相互作用 | 第23-40页 |
2.1.1 前人研究进展 | 第23-26页 |
2.1.2 等边砂箱试验设计 | 第26-33页 |
2.1.3 砂箱排水空气流试验分析 | 第33-40页 |
2.2 盆地尺度的地热流体问题 | 第40-43页 |
2.2.1 基本现象和认识 | 第40-41页 |
2.2.2 单元盆地二维剖面对称解 | 第41-43页 |
2.3 耦合问题的延伸潜力 | 第43-45页 |
第3章 耦合问题数学模型及解法 | 第45-67页 |
3.1 轴对称地下水流与空气流耦合的数学模型 | 第45-54页 |
3.1.1 概念模型 | 第45-46页 |
3.1.2 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46-51页 |
3.1.3 数学模型无量纲化及无量纲因子的提出 | 第51-53页 |
3.1.4 小结 | 第53-54页 |
3.2 盆地地下水流与热流的耦合数学模型 | 第54-57页 |
3.2.1 概念模型 | 第54-55页 |
3.2.2 数学模型 | 第55-56页 |
3.2.3 状态方程 | 第56-57页 |
3.3 数学模型的解法及求解工具 | 第57-67页 |
3.3.1 求解水-气耦合数学模型的有限差分法 | 第57-64页 |
3.3.2 求解水热耦合问题的有限元法与Comsol软件 | 第64-67页 |
第4章 地下水流-空气流的耦合特征及解耦条件 | 第67-81页 |
4.1 耦合解的结果及特点 | 第67-73页 |
4.1.1 抽水过程中包气带真空度的分布特征 | 第67-69页 |
4.1.2 包气带真空对潜水面降深过程的影响 | 第69-72页 |
4.1.3 真空度和降深变化与距离的关系 | 第72-73页 |
4.2 控制因素的敏感度分析 | 第73-77页 |
4.2.1 抽水率 | 第73-74页 |
4.2.2 初始包气带厚度 | 第74-75页 |
4.2.3 含水层厚度 | 第75页 |
4.2.4 空气越流因子 | 第75-77页 |
4.3 地下水流的解耦模型及其误差分析 | 第77-79页 |
4.3.1 解耦原理 | 第77页 |
4.3.2 解耦误差的敏感性分析 | 第77-79页 |
4.4 解耦条件的应用 | 第79-80页 |
4.5 小结 | 第80-81页 |
第5章 盆地地下水流-热流的耦合特征及解耦条件 | 第81-93页 |
5.1 耦合解的特征 | 第81-84页 |
5.1.1 控制因素的选取 | 第81-82页 |
5.1.2 耦合解的结果和特点 | 第82-84页 |
5.2 模型解耦与误差分析 | 第84-87页 |
5.2.1 耦合与解耦模型的差异 | 第85-86页 |
5.2.2 解耦条件 | 第86-87页 |
5.3 解耦条件的应用 | 第87-91页 |
5.3.1 解耦条件下单元盆地的横向温度分布特征 | 第87-89页 |
5.3.2 解耦条件下单元盆地纵剖面的温度分布特征 | 第89-91页 |
5.4 小结 | 第91-93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93-95页 |
附录 | 第95-1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3-115页 |
致谢 | 第115-11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