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5页 |
中文摘要 | 第5-8页 |
英文摘要 | 第8-11页 |
缩写表 | 第12-16页 |
第一部分 概述 | 第16-27页 |
1 相关概念 | 第16-20页 |
1.1 移动教育 | 第16-17页 |
1.2 自闭保护性回肠插管造口术 | 第17页 |
1.3 术后康复过程 | 第17-18页 |
1.4 自我护理能力 | 第18页 |
1.5 生活质量 | 第18-19页 |
1.6 并发症 | 第19页 |
1.7 非计划再入院率 | 第19-20页 |
2 研究背景 | 第20-24页 |
2.1 国外移动教育整体背景及现状 | 第20页 |
2.2 国内移动教育现状 | 第20-21页 |
2.3 肠造口患者QOL现状 | 第21-22页 |
2.4 SCCI术后护理特点及健康教育现状 | 第22-24页 |
3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4-27页 |
3.1 制作SCCI患者宣教视频 | 第24页 |
3.2 设立网络平台----微信公众平台、QQ群 | 第24-25页 |
3.3 树立健康信念,建立健康行为机制 | 第25页 |
3.4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| 第25-27页 |
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和方法 | 第27-36页 |
1 研究对象 | 第27页 |
1.1 纳入标准 | 第27页 |
1.2 排除标准 | 第27页 |
2 研究方法 | 第27-32页 |
2.1 研究工具 | 第27-30页 |
2.2 研究实施过程 | 第30-32页 |
3 资料收集 | 第32-33页 |
3.1 ESCA资料收集 | 第32页 |
3.2 COH-QOL-OQ问卷收集 | 第32页 |
3.3 EORTC QLQ-C30量表收集 | 第32-33页 |
3.4 一般资料登记表 | 第33页 |
4 技术路线 | 第33-34页 |
5 统计分析 | 第34页 |
6 质量控制 | 第34-35页 |
6.1 医护人员的同质化培训 | 第34页 |
6.2 网络平台的维护与管理 | 第34-35页 |
6.3 问卷填写及数据录入 | 第35页 |
6.4 加强随访提高复诊率 | 第35页 |
7 资料分析 | 第35-36页 |
7.1 观察指标 | 第35页 |
7.2 数据分析 | 第35-36页 |
第三部分 结果 | 第36-41页 |
1 两组患者性别、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单因素分析 | 第36页 |
2 两组患者在插管造口期自我护理能力数据的比较 | 第36-37页 |
3 两组患者插管造口期生活质量的比较 | 第37-38页 |
4 两组患者拔管后康复期生活质量比较 | 第38-39页 |
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| 第39页 |
6 两组患者插管拔除后腹部伤口痊愈时间比较 | 第39-40页 |
7 两组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率比较 | 第40-41页 |
第四部分 讨论 | 第41-47页 |
1 移动教育对SCCI患者插管造口时期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2 移动教育对SCCI患者插管造口时期生活质量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3 移动教育对SCCI患者拔管后康复期生活质量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4 移动教育对SCCI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5 移动教育对SCCI患者插管拔除后腹部伤口痊愈时间的影响 | 第45页 |
6 移动教育对SCCI患者术后非计划再入院率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第五部分 结论 | 第47-51页 |
1 移动教育比较满足患者需求 | 第47页 |
2 移动教育具有实用性等优势 | 第47-48页 |
3 移动教育模式值得在延续性护理上推广运用 | 第48-49页 |
4 本研究创新之处 | 第49-50页 |
4.1 改进传统的宣教方式 | 第49页 |
4.2 丰富学习内容 | 第49页 |
4.3 搭建多方沟通平台 | 第49-50页 |
4.4 创新SCCI患者术后延续性护理模式 | 第50页 |
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7页 |
综述 | 第57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附录1 课题研究知情同意书 | 第67-69页 |
附录2 视频拍摄知情同意书 | 第69-71页 |
附录3 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 | 第71-73页 |
附录4 生活质量量表 | 第73-75页 |
附录5 微信公众平台、宣教视频等截图 | 第75-77页 |
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