峨山彝族风物传说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0-17页 |
一、选题缘由 | 第10-11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三、研究综述 | 第12-16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第一章 峨山彝族风物传说的主要类型 | 第17-33页 |
第一节 传说与风物传说的界定 | 第17-19页 |
第二节 从内容看风物传说的分类 | 第19-28页 |
一、地方传说 | 第19-23页 |
二、物产传说 | 第23-26页 |
三、风俗传说 | 第26-28页 |
第三节 从情节类型看风物传说的分类 | 第28-32页 |
一、鸡鸣型 | 第29-30页 |
二、仙人回报型 | 第30-31页 |
三、出借食具型 | 第31-32页 |
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二章 峨山彝族风物传说蕴含的文化内涵 | 第33-50页 |
第一节 地方传说体现自然崇拜的神性意识 | 第33-41页 |
一、对天象气候的崇拜 | 第34-37页 |
二、对动植物的崇拜 | 第37-39页 |
三、对高山绿水的崇拜 | 第39-41页 |
第二节 物产传说反映出的狂欢与祈吉心理 | 第41-43页 |
一、乐器传说:人神共娱的狂欢 | 第41-42页 |
二、服饰传说:祈吉的慰藉心理 | 第42-43页 |
第三节 风俗传说背后的酬神祭祀仪式 | 第43-46页 |
一、独特的“咪嘎哈”祭祀仪式 | 第44-45页 |
二、“接爷爷”仪式 | 第45-46页 |
第四节 情节类型中映射的伦理道德意识 | 第46-48页 |
一、尊重自然,与自然和谐相处 | 第47页 |
二、热情善良,乐于助人 | 第47-48页 |
三、赞扬辛勤劳动的美德 | 第48页 |
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三章 当下对峨山彝族风物传说的多样化运用 | 第50-60页 |
第一节 娱乐民众生活 | 第50-51页 |
一、数字的巧妙运用 | 第50-51页 |
二、情节的生动性 | 第51页 |
第二节 提升民族认同感 | 第51-54页 |
一、强化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 | 第52-53页 |
二、民族文化的不断深化和重塑 | 第53-54页 |
第三节 塑造特定的峨山彝族文化空间 | 第54-57页 |
一、开辟了独特的彝族文化发展路径 | 第55-56页 |
二、扩大峨山彝族民众“文化自觉”力 | 第56-57页 |
第四节 支撑彝族地区旅游业 | 第57-59页 |
一、地方传说提高景点知名度 | 第57页 |
二、借物产传说和风俗传说举办文化旅游节 | 第57-59页 |
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四章 峨山彝族风物传说的保护策略 | 第60-70页 |
第一节 建设彝族特色旅游小镇 | 第60-62页 |
一、保护村落原始风貌 | 第61页 |
二、试图打造富良棚乡为特色旅游小镇 | 第61-62页 |
第二节 全面搜集整理风物传说并编撰成册 | 第62-64页 |
一、风物传说的搜集整理现状 | 第62-63页 |
二、尽量从内容和版本上完善搜集 | 第63-64页 |
第三节 完善风物传说融入校本课程的建设 | 第64-67页 |
一、当地风物传说纳入校本课程现状 | 第65-66页 |
二、参与语文课为主,其它课程为辅 | 第66-67页 |
第四节 保护民间传说讲述人 | 第67-69页 |
一、保护民间传说讲述人的必要性 | 第67-68页 |
二、保护讲述人的具体措施 | 第68-69页 |
小结 | 第69-70页 |
结语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4页 |
附录 | 第74-7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