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O2作用下石煤中砷的浸出行为研究
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引言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8-18页 |
1.1 我国石煤资源 | 第8页 |
1.2 砷污染状况 | 第8-9页 |
1.3 煤炭中砷的赋存状态与含量 | 第9-10页 |
1.3.1 无机态砷 | 第9-10页 |
1.3.2 有机态砷 | 第10页 |
1.4 煤中砷浸出技术研究进展 | 第10-15页 |
1.4.1 酸性浸出 | 第11-13页 |
1.4.2 碱性浸出 | 第13-14页 |
1.4.3 生物浸出 | 第14-15页 |
1.5 SO_2浸出煤系黄铁矿和微量元素砷 | 第15-16页 |
1.5.1 SO_2与煤系黄铁矿和砷的反应过程 | 第15-16页 |
1.5.2 煤系黄铁矿浸出过程动力学模型 | 第16页 |
1.6 选题的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1.6.1 选题的目的 | 第16页 |
1.6.2 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研究方法 | 第18-27页 |
2.1 实验装置和流程 | 第18页 |
2.2 主要实验仪器和药品试剂 | 第18-20页 |
2.2.1 主要实验仪器 | 第18-19页 |
2.2.2 实验药品和试剂 | 第19-20页 |
2.3 实验样品预处理 | 第20页 |
2.4 实验方法 | 第20-25页 |
2.4.1 SO_2浓度的测定 | 第20页 |
2.4.2 浆液pH值的测定 | 第20页 |
2.4.3 浆液中铁离子的测定 | 第20-22页 |
2.4.4 浆液中砷的测定 | 第22-23页 |
2.4.5 煤中铁含量测定 | 第23-24页 |
2.4.6 煤中总砷含量的测定 | 第24页 |
2.4.7 煤中各状态砷的测定 | 第24-25页 |
2.5 实验步骤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SO_2和O_2浓度影响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6页 |
3.1 SO_2浓度的影响 | 第27-31页 |
3.1.1 脱硫率 | 第27页 |
3.1.2 总铁浸出率和亚铁离子浓度 | 第27-28页 |
3.1.3 总砷浸出浓度和砷浸出率 | 第28-30页 |
3.1.4 三价砷浸出浓度 | 第30页 |
3.1.5 pH值 | 第30-31页 |
3.2 O_2浓度的影响 | 第31-35页 |
3.2.1 脱硫率 | 第31页 |
3.2.2 总铁浸出率和亚铁离子浓度 | 第31-32页 |
3.2.3 总砷浓度和砷浸出率 | 第32-34页 |
3.2.4 三价砷浓度 | 第34页 |
3.2.5 pH值 | 第34-35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浆液因素影响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6-52页 |
4.1 温度的影响 | 第36-40页 |
4.1.1 脱硫率 | 第36页 |
4.1.2 铁浸出率和亚铁离子浓度 | 第36-38页 |
4.1.3 总砷浓度和砷浸出率 | 第38-39页 |
4.1.4 三价砷浓度 | 第39页 |
4.1.5 pH值 | 第39-40页 |
4.2 PH值的影响 | 第40-43页 |
4.2.1 脱硫率 | 第40-41页 |
4.2.2 总铁浸出率及亚铁离子浓度 | 第41-42页 |
4.2.3 总砷浓度及砷浸出率 | 第42-43页 |
4.2.4 三价砷浓度 | 第43页 |
4.3 固液比的影响 | 第43-47页 |
4.3.1 脱硫率 | 第43-44页 |
4.3.2 总铁浸出率和亚铁离子浓度 | 第44-45页 |
4.3.3 总砷浓度和砷浸出率 | 第45-46页 |
4.3.4 三价砷浓度 | 第46页 |
4.3.5 pH值 | 第46-47页 |
4.4 石煤颗粒粒径的影响 | 第47-50页 |
4.4.1 脱硫率 | 第47页 |
4.4.2 总铁浸出率和亚铁离子浓度 | 第47-48页 |
4.4.3 总砷浓度和砷浸出率 | 第48-49页 |
4.4.4 三价砷浓度 | 第49-50页 |
4.4.5 pH值 | 第50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2-53页 |
5.1 结论 | 第52页 |
5.2 展望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