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8-13页 |
1.1 研究现状 | 第8-11页 |
1.1.1 国内外生态位理论的发展概述 | 第8-10页 |
1.1.2 生态位在昆虫学中的应用 | 第10页 |
1.1.3 蝗虫生态位的研究 | 第10-11页 |
1.2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课题来源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调研区域现状及研究方法 | 第13-19页 |
2.1 研究地区概况 | 第13-17页 |
2.1.1 研究地区地理位置 | 第13页 |
2.1.2 研究地区气候特征 | 第13页 |
2.1.3 研究地区地形地貌 | 第13页 |
2.1.4 研究地区植被特征 | 第13-14页 |
2.1.5 研究地区各县概况 | 第14-16页 |
2.1.6 不同恢复年限的人工恢复林地植被特征 | 第16-17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2.2.1 标本采集 | 第17-18页 |
2.2.2 数据处理 | 第18-19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19-37页 |
3.1 延安不同地区蝗虫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| 第19-29页 |
3.1.1 不同地区蝗虫种类生态位宽度指数分析 | 第20-22页 |
3.1.2 不同地区蝗虫种类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 | 第22-23页 |
3.1.3 不同地区蝗虫属类生态位宽度指数分析 | 第23-27页 |
3.1.4 不同地区蝗虫属类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 | 第27-28页 |
3.1.5 不同地区蝗虫科类生态位宽度指数分析 | 第28页 |
3.1.6 不同地区蝗虫科类生态位重叠度指数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2 不同恢复年限地蝗虫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| 第29-31页 |
3.2.1 不同恢复年限蝗虫的生态位宽度指数分析 | 第31页 |
3.2.2 不同恢复年限蝗虫的生态位重叠度指数分析 | 第31页 |
3.3 不同生态恢复类型中蝗虫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| 第31-37页 |
3.3.1 不同生态恢复类型中蝗虫生态位宽度指数分析 | 第33页 |
3.3.2 不同生态恢复类型中蝗虫生态位重叠度指数分析 | 第33-37页 |
第四章 结论 | 第37-40页 |
第五章 讨论 | 第40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6页 |
附录 | 第46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