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万寿盛典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页 |
| 绪论 | 第9-14页 |
| 一、选题目的及意义 | 第9页 |
| 二、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| 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四、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3-14页 |
| 第一章 清代万寿节的起源与演变 | 第14-24页 |
| 一、万寿节的起源 | 第14-16页 |
| 二、万寿节的演变 | 第16-24页 |
| (一)万寿节名称的演变 | 第16-18页 |
| (二)万寿节朝贺仪式的演变 | 第18-21页 |
| (三)万寿节地方进献的发展 | 第21-24页 |
| 第二章 清代万寿盛典的筹办 | 第24-34页 |
| 一、清代万寿盛典的奏请 | 第24-26页 |
| (一)康熙帝六旬万寿盛典的奏请 | 第24页 |
| (二)乾隆帝八旬万寿盛典的奏请 | 第24-25页 |
| (三)慈禧太后六旬万寿盛典的奏请 | 第25-26页 |
| 二、清代万寿盛典的筹办活动 | 第26-30页 |
| (一)举行祭典 | 第26-27页 |
| (二)布置点景 | 第27页 |
| (三)尊加徽号 | 第27-28页 |
| (四)修葺房屋道路 | 第28页 |
| (五)听戏讲经 | 第28-30页 |
| 三、清代万寿盛典的经费来源 | 第30-34页 |
| (一)内务府拨款 | 第30-31页 |
| (二)部库借拨 | 第31页 |
| (三)京内外统筹 | 第31-34页 |
| 第三章 清代万寿盛典的朝贺 | 第34-40页 |
| 一、清代万寿盛典的朝贺主体 | 第34-35页 |
| 二、清代万寿盛典的朝贺仪式 | 第35-40页 |
| (一)清代皇帝万寿盛典的朝贺仪式 | 第35-37页 |
| (二)清代皇太后万寿盛典的朝贺仪式 | 第37-40页 |
| 第四章 清代万寿盛典期间的恩赉 | 第40-58页 |
| 一、对耆老和节孝之人的恩赉 | 第40-44页 |
| (一)对耆老的恩赉 | 第40-43页 |
| (二)对节孝之人的恩赉 | 第43页 |
| (三)对累世同堂的恩赉 | 第43-44页 |
| 二、对士人和臣僚的恩赉 | 第44-48页 |
| (一)对士人的恩赉 | 第44-46页 |
| (二)对臣僚的恩赉 | 第46-48页 |
| 三、对宗室觉罗的恩赉 | 第48-50页 |
| 四、对外藩属国的恩赉 | 第50-54页 |
| (一)对外藩的恩赉 | 第50-53页 |
| (二)对属国的恩赉 | 第53-54页 |
| 五、对兵丁和农民的恩赉 | 第54-55页 |
| (一)对兵丁的恩赉 | 第54-55页 |
| (二)对农民的恩赉 | 第55页 |
| 六、其他恩赉 | 第55-58页 |
| 第五章 清代万寿盛典期间的进贡 | 第58-64页 |
| 一、皇子皇孙及福晋进贡 | 第58-60页 |
| 二、王公贝勒进贡 | 第60页 |
| 三、文武大臣进贡 | 第60-61页 |
| 四、各省耆老进贡 | 第61页 |
| 五、土司外藩进贡 | 第61-64页 |
| 第六章 清代万典寿盛的功能 | 第64-70页 |
| 一、清代万寿盛典的政治功能 | 第64-65页 |
| (一)宣扬国威 | 第64页 |
| (二)强化皇权 | 第64-65页 |
| (三)加强宗藩体制 | 第65页 |
| 二、清代万寿盛典的经济功能 | 第65-66页 |
| (一)蠲免钱粮 | 第66页 |
| (二)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| 第66页 |
| 三、清代万寿盛典的社会功能 | 第66-70页 |
| (一)推崇忠孝之风 | 第66-68页 |
| (二)京剧的形成和发展 | 第68页 |
| (三)增强国民归属感 | 第68-70页 |
| 第七章 对清代万寿盛典的反思 | 第70-74页 |
| 一、对清王朝的反思 | 第70-72页 |
| (一)政治方面 | 第70-71页 |
| (二)经济方面 | 第71-72页 |
| (三)社会方面 | 第72页 |
| 二、对现在的反思 | 第72-74页 |
| 结语 | 第74-7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6-80页 |
| 致谢 | 第80-82页 |
|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