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绪论 | 第8-13页 |
一、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| 第8-9页 |
二、学术界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四、文章的逻辑框架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| 第13-20页 |
一、基本概念:发展与发展观 | 第13-14页 |
(一) 发展 | 第13页 |
(二) 发展观 | 第13-14页 |
二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| 第14-20页 |
(一)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发展观 | 第14-15页 |
(二)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观 | 第15-17页 |
(三) 近现代西方学者有关发展的理论 | 第17-20页 |
第二章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演进 | 第20-35页 |
一、邓小平"发展才是硬道理"的发展观 | 第20-25页 |
(一) 邓小平发展观的形成背景 | 第20-21页 |
1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| 第20页 |
2、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巨大差距 | 第20-21页 |
3、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| 第21页 |
(二) 邓小平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| 第21-23页 |
1、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是发展的根本道路 | 第21页 |
2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的目标模式 | 第21-22页 |
3、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机制 | 第22页 |
4、社会稳定是发展的保证条件 | 第22-23页 |
5、台阶式上升、波浪式前进是发展的空间形式 | 第23页 |
(三) 邓小平发展观的战略特点 | 第23-25页 |
1、以解放思想为突破口 | 第24页 |
2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 | 第24页 |
3、以改革开放为先导 | 第24-25页 |
二、江泽民"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"的发展观 | 第25-30页 |
(一) 江泽民发展观的形成背景 | 第25-26页 |
1、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时代特征 | 第25页 |
2、深刻总结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教训 | 第25-26页 |
3、深刻分析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 | 第26页 |
(二) 江泽民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| 第26-29页 |
1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,从根本上清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| 第26-27页 |
(1)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| 第26-27页 |
(2) 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| 第27页 |
(3) 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| 第27页 |
2、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 | 第27-29页 |
(1) 实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战略 | 第27-28页 |
(2) 实行调整经济结构的发展战略 | 第28页 |
(3)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| 第28页 |
(4) 实施科教兴国、人才强国战略 | 第28-29页 |
(三) 江泽民发展观的战略特点 | 第29-30页 |
1、以体制改革为基石 | 第29页 |
2、以党建为支撑 | 第29页 |
3、以创新为旗帜 | 第29-30页 |
三、胡锦涛"以人为本、科学发展"的发展观 | 第30-35页 |
(一) 胡锦涛发展观的形成背景 | 第30-31页 |
1、合理借鉴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| 第30页 |
2、深刻总结我国发展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| 第30-31页 |
3、科学正视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 | 第31页 |
(二) 胡锦涛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| 第31-33页 |
1、发展是胡锦涛"以人为本、科学发展"的发展观的理论集中点 | 第31-32页 |
2、以人为本是胡锦涛"以人为本、科学发展"的发展观的灵魂 | 第32页 |
3、全面、协调、可持续发展是胡锦涛"以人为本、科学发展"的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| 第32-33页 |
4、统筹兼顾是胡锦涛"以人为本、科学发展"的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| 第33页 |
(三) 胡锦涛发展观的战略特点 | 第33-35页 |
1、以为民利民为根本 | 第33页 |
2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 | 第33-34页 |
3、以社会和谐为纽带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观之比较 | 第35-44页 |
一、三任中央领导集体发展观的一脉相承 | 第35-36页 |
(一) 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| 第35页 |
(二) 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 | 第35-36页 |
(三) 始终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| 第36页 |
二、三任中央领导集体发展观的与时俱进 | 第36-44页 |
(一) 邓小平在发展问题上的创新 | 第36-39页 |
1、在发展的目的问题上,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 | 第37页 |
2、在发展的阶段问题上,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论断 | 第37-38页 |
3、在发展的战略问题上,提出了社会主义非均衡发展的新论断 | 第38-39页 |
(二) 江泽民在发展问题上的创新 | 第39-41页 |
1、从"发展是硬道理"到"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" | 第39-40页 |
2、从"改革开放是必由之路"到"科技创新是不竭动力" | 第40-41页 |
3、从"经济增长"到"全面、可持续发展" | 第41页 |
(三) 胡锦涛在发展问题上的创新 | 第41-44页 |
1、提出了"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"的新论断,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| 第41-42页 |
2、提出了"科学发展"的新观念,强调"全面、协调、可持续"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 | 第42-43页 |
3、胡锦涛发展观的最大创新和最大亮点是它的人本性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观历史演进的启示 | 第44-50页 |
一、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、与时俱进 | 第44-46页 |
二、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| 第46-47页 |
三、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,全面发展 | 第47-48页 |
四、重视党的自身建设 | 第48-50页 |
结论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5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