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3页 |
1.1.1“瘦身”钢筋概述 | 第10-11页 |
1.1.2 规范对钢筋的一些规定 | 第11-12页 |
1.1.3“瘦身”钢筋与普通钢筋、高强钢筋的比较 | 第12-13页 |
1.2 普通箍筋约束混凝土相关研究结果 | 第13-16页 |
1.3 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相关研究结果 | 第16-19页 |
1.4 本文研究的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箍筋约束混凝土原理及力学模型 | 第21-28页 |
2.1 概述 | 第21页 |
2.2 箍筋作用原理 | 第21-22页 |
2.3 影响箍筋约束混凝土强度和延性的因素 | 第22-24页 |
2.3.1 箍筋强度 | 第22-23页 |
2.3.2 体积配箍率 | 第23页 |
2.3.3 箍筋间距 | 第23页 |
2.3.4 箍筋形式 | 第23-24页 |
2.4 常见箍筋约束混凝土本构模型 | 第24-27页 |
2.4.1 常见普通箍筋约束混凝土本构模型 | 第24-25页 |
2.4.2 常见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本构模型 | 第25-27页 |
2.5“瘦身”箍筋约束混凝土可能产生的问题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HPB300“瘦身”箍筋约束混凝土试件轴心受压试验 | 第28-41页 |
3.1 试件参数 | 第28-29页 |
3.2 试件的制作、养护 | 第29-31页 |
3.3 材料性能 | 第31-36页 |
3.3.1 钢筋 | 第31-35页 |
3.3.2 混凝土 | 第35-36页 |
3.4 数据采集装置 | 第36-38页 |
3.4.1 竖向位移采集装置 | 第36-37页 |
3.4.2 箍筋应变采集及采集机箱连线 | 第37-38页 |
3.5 试验过程 | 第38-40页 |
3.5.1 加载装置与加载制度 | 第38-39页 |
3.5.2 加载过程 | 第39-40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4章 HPB300“瘦身”箍筋约束混凝土轴心受压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1-60页 |
4.1 破坏过程与破坏形态 | 第41-46页 |
4.1.1 典型试件破坏过程 | 第41-44页 |
4.1.2 其余试件破坏过程 | 第44-46页 |
4.2 试件最终破坏形态分析 | 第46-48页 |
4.3 实测HPB300“瘦身”箍筋约束混凝土应力-应变全曲线 | 第48-50页 |
4.4 实测应力-应变曲线延性分析 | 第50-52页 |
4.5 实测混凝土应力-箍筋应变全曲线分析 | 第52-55页 |
4.6 实测应力-应变曲线与过镇海-张秀琴模型对比分析 | 第55-59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5章 HPB300“瘦身”箍筋约束混凝土有限元分析 | 第60-77页 |
5.1 概述 | 第60页 |
5.2 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60-63页 |
5.2.1 材料本构模型 | 第60-62页 |
5.2.2 单元类型、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| 第62-63页 |
5.3 有限元分析结果 | 第63-69页 |
5.3.1 试件受力变形云图 | 第63-67页 |
5.3.2 核心区混凝土应力云图 | 第67-69页 |
5.4 应力-应变试验曲线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| 第69-72页 |
5.5 混凝土应力-箍筋应变试验曲线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| 第72-74页 |
5.6 普通箍筋、“瘦身”箍筋约束混凝土应力-应变曲线有限元模拟 | 第74-76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7-80页 |
6.1 结论 | 第77-78页 |
6.2 展望 | 第78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