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1.2.1 爆炸应力波理论研究 | 第10-11页 |
1.2.2 爆破振动预测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3 隧道爆破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4 隧道爆破施工对既有建(构)筑物影响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2 爆炸应力波理论研究 | 第16-24页 |
2.1 爆炸应力波的分类 | 第16页 |
2.2 爆炸应力波的传播及衰减规律 | 第16-20页 |
2.3 质点峰值振速控制研究 | 第20-2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3 工程实例 | 第24-36页 |
3.1 工程概况 | 第24-25页 |
3.2 新建隧道与既有316国道相对位置关系 | 第25-27页 |
3.3 新建隧道下穿段开挖施工方案 | 第27-28页 |
3.3.1 施工难点 | 第27-28页 |
3.3.2 施工方法与设计参数 | 第28页 |
3.4 隧道爆破设计 | 第28-35页 |
3.4.1 爆破器材的选用 | 第28-30页 |
3.4.2 爆破参数的选取 | 第30-32页 |
3.4.3 装药参数的确定 | 第32-33页 |
3.4.4 炮孔数目和炮孔布置 | 第33-3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4 数值模拟分析 | 第36-56页 |
4.1 模型的建立 | 第36-39页 |
4.1.1 本构模型 | 第37页 |
4.1.2 参数选择 | 第37页 |
4.1.3 边界条件确定 | 第37-38页 |
4.1.4 爆破荷载 | 第38-39页 |
4.2 新建隧道爆破引起既有道路质点振速峰值结果分析 | 第39-45页 |
4.2.1 模型一质点振速峰值结果分析 | 第39-42页 |
4.2.2 模型二质点振速峰值结果分析 | 第42-45页 |
4.3 新建隧道爆破引起既有道路应力影响分析 | 第45-52页 |
4.3.1 模型一计算既有道路应力结果分析 | 第45-49页 |
4.3.2 模型二计算既有道路应力结果分析 | 第49-52页 |
4.4 新建隧道爆破引起既有道路位移结果分析 | 第52-5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5 现场监测与监测结果分析 | 第56-73页 |
5.1 爆破振动监测方案 | 第56-57页 |
5.1.1 爆破振动监测点的布置 | 第56页 |
5.1.2 爆破振动监测仪器的选择与设置 | 第56-57页 |
5.2 既有道路沉降变形监测方案 | 第57-60页 |
5.2.1 监测点的布置 | 第57-59页 |
5.2.2 监测仪器 | 第59-60页 |
5.3 现场测试结果分析 | 第60-63页 |
5.3.1 现场测试数据结果统计 | 第60-61页 |
5.3.2 回归计算公式选取 | 第61页 |
5.3.3 计算公式验证 | 第61-63页 |
5.4 爆破振动监测结果统计和分析 | 第63-65页 |
5.4.1 最大振速 | 第64页 |
5.4.2 主频频率 | 第64-65页 |
5.4.3 最大振动速度方向 | 第65页 |
5.5 既有道路沉降监测结果 | 第65-71页 |
5.5.1 现场测量数据 | 第65-67页 |
5.5.2 数据分析 | 第67-71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71-73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73-75页 |
6.1 结论 | 第73-74页 |
6.2 展望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9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