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1-17页 |
1.2.1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2.2 习惯养成研究综述 | 第14-17页 |
1.2.3 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7页 |
1.3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2 研究理论概述 | 第19-28页 |
2.1 积极心理学理论概述 | 第19-24页 |
2.1.1 积极心理学的含义 | 第19-20页 |
2.1.2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心理学渊源 | 第20页 |
2.1.3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| 第20-23页 |
2.1.4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兼备的学科 | 第23-24页 |
2.2 习惯养成理论概述 | 第24-28页 |
2.2.1 习惯的含义及特征 | 第24-26页 |
2.2.2 行为习惯 | 第26-27页 |
2.2.3 养成教育 | 第27-28页 |
3 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及问题分析 | 第28-37页 |
3.1 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| 第28-29页 |
3.1.1 提高大学生行为规范意识,实现个体品德的社会化 | 第28页 |
3.1.2 改善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,促进个体良好素养塑造 | 第28-29页 |
3.1.3 完善大学生行为习惯,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| 第29页 |
3.2 当前大学生行为习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9-34页 |
3.2.1 道德行为习惯层面 | 第30-31页 |
3.2.2 学习行为习惯层面 | 第31-33页 |
3.2.3 生活行为习惯层面 | 第33-34页 |
3.3 当前大学生行为习惯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| 第34-37页 |
3.3.1 高校教育对行为习惯培养的忽视 | 第34-35页 |
3.3.2 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培养弊端 | 第35页 |
3.3.3 社会价值危机与嬗变造成的道德困惑 | 第35-36页 |
3.3.4 大学生个体轻视行为习惯的培养及自控力缺乏 | 第36-37页 |
4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的运用价值 | 第37-42页 |
4.1 积极心理学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在联系 | 第37-38页 |
4.1.1 实施主体的一致性 | 第37页 |
4.1.2 教育引导的互通性 | 第37-38页 |
4.1.3 目标追求的积极性 | 第38页 |
4.2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的作用 | 第38-40页 |
4.2.1 增加积极情绪体验,提高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积极认知和效果 | 第38-39页 |
4.2.2 培养"乐观型解释风格",强化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在驱动 | 第39页 |
4.2.3 优化环境,打牢大学生行为习惯的组织基础 | 第39-40页 |
4.3 运用积极心理学改进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必要性 | 第40-42页 |
5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| 第42-50页 |
5.1 发挥高校积极教育的主导功能 | 第42-44页 |
5.1.1 从重视后期干预到重视养成过程的积极引导 | 第42页 |
5.1.2 从重视知识的传授到重视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建设 | 第42-43页 |
5.1.3 从重视传统消极心理治疗到重视积极的个体、团体干预 | 第43-44页 |
5.2 完善社会环境建设的导向功能 | 第44-45页 |
5.2.1 重构社会主流价值观 | 第44-45页 |
5.2.2 社会文化环境建设策略 | 第45页 |
5.3 强化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 | 第45-47页 |
5.3.1 家校合作法 | 第46-47页 |
5.3.2 家庭环境熏陶法 | 第47页 |
5.3.3 家庭教育的正强化法 | 第47页 |
5.4 重视大学生积极自我培养的主体功能 | 第47-50页 |
5.4.1 正确自我认知,培养核心行为习惯 | 第48页 |
5.4.2 激发个人积极人格特质,让意志力变成自发意识 | 第48页 |
5.4.3 积极的情绪体验,提高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 | 第48-49页 |
5.4.4 团体激励,提升行为习惯改变成效 | 第49-50页 |
6 结论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4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8页 |
附录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