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1 历史街区保护的困境与机遇 | 第9页 |
1.1.2 香厂新市区保护与更新研究的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| 第10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.3 关于香厂地区的文献及研究 | 第12页 |
1.4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5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6 研究框架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理论与实践研究 | 第16-40页 |
2.1 历史街区的定义及构成 | 第16-19页 |
2.1.1 历史街区的定义 | 第16页 |
2.1.2 历史街区构成的影响要素 | 第16-17页 |
2.1.3 历史街区的价值构成特点 | 第17-18页 |
2.1.4 历史街区保护思路 | 第18-19页 |
2.2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理论研究 | 第19-24页 |
2.2.1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理论研究 | 第19-21页 |
2.2.2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理论研究 | 第21-24页 |
2.3 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案例分析 | 第24-37页 |
2.3.1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案例 | 第24-28页 |
2.3.2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案例 | 第28-37页 |
2.4 历史街区更新策略的成功要素分析 | 第37-40页 |
2.4.1 整体保护策略 | 第37页 |
2.4.2 城市设计策略 | 第37-38页 |
2.4.3 街道的保护与更新 | 第38-39页 |
2.4.4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| 第39-40页 |
第3章 香厂新市区历史研究及价值分析 | 第40-58页 |
3.1 香厂新市区历史研究 | 第40-50页 |
3.1.1 历史沿革 | 第40-42页 |
3.1.2 重要建设时期1——“香厂新市区”规划与建设 | 第42-48页 |
3.1.3 重要建设时期2——新中国建国后 | 第48-50页 |
3.2 香厂新市区价值分析 | 第50-55页 |
3.2.1 北京近代城市建设的先驱和实证 | 第50-53页 |
3.2.2 新文化运动的见证地 | 第53-54页 |
3.2.3 宣南文化的传承地 | 第54-55页 |
3.3 历史文化资源汇总 | 第55-58页 |
3.3.1 宣南文化的物质载体 | 第55页 |
3.3.2 近代城市建设的历史印记 | 第55-56页 |
3.3.3 新中国建设的标志物 | 第56-57页 |
3.3.4 多元建筑风格汇集地 | 第57页 |
3.3.5 传统商业交汇 | 第57-58页 |
第4章 香厂新市区现状调查研究 | 第58-78页 |
4.1 香厂新市区现状调研 | 第58-74页 |
4.1.0 区位性质 | 第58页 |
4.1.1 上位规划 | 第58-61页 |
4.1.2 人口现状 | 第61页 |
4.1.3 街巷现状 | 第61-63页 |
4.1.4 建筑现状 | 第63-72页 |
4.1.5 非物质遗存 | 第72页 |
4.1.6 交通现状 | 第72-73页 |
4.1.7 地下空间现状 | 第73页 |
4.1.8 现状业态 | 第73-74页 |
4.2 香厂新市区现状分析 | 第74-78页 |
4.2.1 资源优势 | 第74页 |
4.2.2 现状问题总结 | 第74-78页 |
第5章 香厂新市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| 第78-97页 |
5.1 整体保护策略 | 第78-80页 |
5.1.1 功能定位 | 第78页 |
5.1.2 规划目标 | 第78-79页 |
5.1.3 规划原则 | 第79页 |
5.1.4 整体规划措施 | 第79-80页 |
5.2 城市设计策略 | 第80-87页 |
5.2.1 规划结构 | 第80-81页 |
5.2.2 高度控制 | 第81页 |
5.2.3 功能分区 | 第81页 |
5.2.4 业态布局 | 第81-82页 |
5.2.5 交通规划 | 第82-84页 |
5.2.6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| 第84-87页 |
5.3 街道肌理保护及界面控制 | 第87-89页 |
5.3.1 街道肌理的保护 | 第87-88页 |
5.3.2 街道空间的保护 | 第88页 |
5.3.3 街道界面的控制 | 第88-89页 |
5.4 重点建筑保护与更新的措施 | 第89-94页 |
5.4.1 泰安里改造 | 第90-92页 |
5.4.2 万明路、香厂更新 | 第92页 |
5.4.3 张一元茶社改造 | 第92-93页 |
5.4.4 民国历史街区重现 | 第93-94页 |
5.4.5 香厂菜市场 | 第94页 |
5.5 环境改造 | 第94-96页 |
5.5.1 节点廊道—绿化景观 | 第94-95页 |
5.5.2 现状古树的保护策略 | 第95页 |
5.5.3 城市家具 | 第95-96页 |
5.6 运行机制 | 第96页 |
5.7 小结 | 第96-97页 |
结论 | 第97-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101页 |
附录1 | 第101-105页 |
附录2 | 第105-106页 |
附录3 | 第106-108页 |
致谢 | 第10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