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道湾子金矿三维可视化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2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 | 第13-15页 |
1.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3.3 Surpac软件简介 | 第18-19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三道湾子金矿背景概述 | 第22-35页 |
2.1 矿区自然和历史工作概况 | 第22-26页 |
2.1.1 矿区的位置、交通情况 | 第22-23页 |
2.1.2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| 第23-24页 |
2.1.3 历史工作综述 | 第24-26页 |
2.2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26-31页 |
2.2.1 区域地质特征 | 第26-30页 |
2.2.2 区域矿产特征 | 第30-31页 |
2.3 矿区地质 | 第31-33页 |
2.3.1 矿区地质特征概况 | 第31-32页 |
2.3.2 矿化蚀变特征 | 第32-33页 |
2.4 估算资源量 | 第33-34页 |
2.4.1 估算资源量方法的选择 | 第33页 |
2.4.2 估算资源量所用参数 | 第33-34页 |
2.4.3 圈定矿体原则 | 第34页 |
2.4.4 资源量类型 | 第34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3章 三道湾子金矿地质数据库建设 | 第35-47页 |
3.1 地质数据库的数据来源 | 第35页 |
3.2 SURPAC地质数据库的结构 | 第35-36页 |
3.3 三道湾子金矿钻孔数据表的制作 | 第36-40页 |
3.3.1 钻孔数据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3.2 创建钻孔数据表 | 第37-40页 |
3.4 三道湾子金矿地质数据库的创建流程 | 第40-44页 |
3.5 三道湾子金矿钻孔数据的三维空间显示 | 第44-46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4章 三道湾子金矿实体模型建设 | 第47-71页 |
4.1 基于SURPAC软件的实体模型构建原理 | 第47-48页 |
4.2 三道湾子金矿地表模型创建 | 第48-50页 |
4.3 三道湾子金矿实体模型的构建流程 | 第50-63页 |
4.3.1 绘制线串以圈定矿体(地质解译) | 第50-51页 |
4.3.2 各线串相连形成实体模型 | 第51-63页 |
4.4 三道湾子金矿实体模型验证 | 第63-68页 |
4.4.1 无效实体情况 | 第63-65页 |
4.4.2 验证实体 | 第65-67页 |
4.4.3 实体中的夹石情况处理 | 第67-68页 |
4.5 三道湾子金矿实体间运算和报告实体模型体积 | 第68-70页 |
4.5.1 三道湾子金矿实体间运算 | 第68-69页 |
4.5.2 三道湾子金矿实体模型及体积计算 | 第69-70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5章 三道湾子金矿块体模型建设 | 第71-91页 |
5.1 三道湾子金矿块体模型创建及显示 | 第71-77页 |
5.1.1 块体模型创建 | 第71-74页 |
5.1.2 块体模型显示 | 第74-77页 |
5.2 三道湾子金矿块体模型属性添加 | 第77-78页 |
5.2.1 块体模型属性字段添加 | 第77-78页 |
5.2.2 查看块体模型属性 | 第78页 |
5.3 三道湾子金矿块体模型赋值 | 第78-86页 |
5.3.1 直接赋值 | 第78-81页 |
5.3.2 品位插值 | 第81-86页 |
5.3.3 第二次估值 | 第86页 |
5.4 三道湾子金矿品位显示及储量计算 | 第86-90页 |
5.4.1 品位显示 | 第86-88页 |
5.4.2 资源储量评估 | 第88-90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90-91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91-9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2-99页 |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99-100页 |
致谢 | 第100-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