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9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4页 |
1 经典接触理论 | 第14-23页 |
1.1 Hertz接触模型 | 第14-15页 |
1.2 Bradley刚性粘附接触模型 | 第15-16页 |
1.3 JKR粘附接触模型 | 第16-17页 |
1.4 DMT粘附接触模型 | 第17页 |
1.5 Tabor数 | 第17-18页 |
1.6 Maugis-Dugdale粘附接触模型 | 第18-19页 |
1.7 Double-Hertz粘附接触模型 | 第19-21页 |
1.8 本章小结 | 第21-23页 |
2 二维double-Hertz模型 | 第23-40页 |
2.1 引言 | 第23页 |
2.2 二维double-Hertz模型和Tabor数 | 第23-28页 |
2.2.1 接触模型和基本方程 | 第24-27页 |
2.2.2 Tabor数 | 第27-28页 |
2.3 无量纲化结果 | 第28-31页 |
2.4 两种极限情况及P-a关系 | 第31-35页 |
2.4.1 小内聚力区情况 | 第31-32页 |
2.4.2 大内聚力情况 | 第32-35页 |
2.5 力-间隔关系以及无接触区拓展解 | 第35-39页 |
2.5.1 极小内聚力区情况 | 第35页 |
2.5.2 无接触区情况 | 第35-39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3 基于double-Hertz理论——随机粗糙表面的粘附接触模型 | 第40-53页 |
3.1 引言 | 第40-41页 |
3.2 单个粗糙峰的double-Hertz模型 | 第41-44页 |
3.3 Double-Hertz模型的显示近似表达 | 第44-46页 |
3.4 粗糙粘附接触模型 | 第46-52页 |
3.4.1 接触模型和基本方程 | 第46-48页 |
3.4.2 粘附滞后和能量耗散 | 第48-50页 |
3.4.3 总体拉脱力和粘附强度 | 第50-5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结论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