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7页 |
1.1 概述 | 第8页 |
1.2 荧光探针 | 第8-17页 |
1.2.1 荧光探针的结构 | 第8-9页 |
1.2.2 荧光探针的设计机理 | 第9-12页 |
1.2.3 荧光探针响应机理 | 第12-17页 |
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| 第17-28页 |
2.1 金属离子的危害及其检测方法 | 第17-23页 |
2.1.1 金属离子的危害 | 第17页 |
2.1.2 金属离子的检测方法 | 第17-23页 |
2.2 席夫碱 | 第23-27页 |
2.2.1 席夫碱概述 | 第23页 |
2.2.2 席夫碱的分类及合成机理 | 第23-24页 |
2.2.3 席夫碱的合成方法 | 第24-27页 |
2.3 选题意义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基于 2-羟基-1-萘醛缩乙二胺(H+2L)的 Cu~(2+)和 Al~(3+)荧光探针 | 第28-39页 |
3.1 实验部分 | 第28-30页 |
3.1.1 试剂 | 第28-29页 |
3.1.2 分析测试与仪器 | 第29页 |
3.1.3 化合物 2-羟基-1-萘醛缩乙二胺(H_2L)的合成及其表征 | 第29-30页 |
3.2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0-38页 |
3.2.1 所用实验方法 | 第30-31页 |
3.2.2 H_2L 及 H_2L 和各金属离子作用后的紫外-可见吸收光谱 | 第31-32页 |
3.2.3 H_2L 及 H_2L 和各金属离子作用后的荧光光谱 | 第32页 |
3.2.4 H_2L 探针对 Cu~(2+)和 Al~(3+)的可逆性测试 | 第32-33页 |
3.2.5 H_2L 探针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和金属离子之间的竞争 | 第33-34页 |
3.2.6 Cu~(2+)和 Al~(3+)分别对溶液 H_2L 的紫外和荧光光谱滴定 | 第34-35页 |
3.2.7 探针 H_2L 对 Al~(3+)的检测限 | 第35-36页 |
3.2.8 Benesi-Hildebrand 方程 | 第36-37页 |
3.2.9 Cu~(2+)和 Al~(3+)分别与探针 H_2L 的作用机理及猝灭和发光机理研究 | 第37-38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H_2L+Cu~(2+)作为探针对 S~(2-)进行检测 | 第39-44页 |
4.1 实验部分 | 第39-40页 |
4.1.1 试剂和实验内容 | 第39-40页 |
4.1.2 分析测试与仪器 | 第40页 |
4.2 实验内容讨论 | 第40-43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五章 邻羟基萘甲酮类席夫碱骨架 Al3+、Cu2+、Fe3+的识别 | 第44-52页 |
5.1 引言 | 第44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44-46页 |
5.2.1 探针 H1 的合成 | 第44-45页 |
5.2.2 分析测试与仪器 | 第45页 |
5.2.3 探针 H1 和 H1 的光谱测试方法及实验药品 | 第45-46页 |
5.3 结果与谈论 | 第46-50页 |
5.3.1 探针 H1 对金属离子的紫外光谱性能研究 | 第46页 |
5.3.2 探针 H1 对 Fe~(3+)、Al~(3+)和 Cu~(2+)的识别性能研究 | 第46-49页 |
5.3.3 探针 H1 分别对 Al~(3+)、Fe~(3+)和 Cu~(2+)的可逆性实验 | 第49页 |
5.3.4 探针 H1 和 H1 的紫外光谱和 OH~-对 H1 的滴定光谱 | 第49-50页 |
5.3.5 探针 H1’和 Fe~(3+)工作曲线 | 第5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7页 |
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| 第57-58页 |
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