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目录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一、 选题的缘起 | 第11-12页 |
二、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3-15页 |
一、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二、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、思路与方法 | 第15-18页 |
一、 研究的内容 | 第15-16页 |
二、 研究思路 | 第16页 |
三、 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网民参与:理论视角 | 第18-24页 |
第一节 相关概念 | 第18-19页 |
一、 公共政策 | 第18页 |
二、 公共政策制定 | 第18-19页 |
第二节 理论视角 | 第19-24页 |
一、 参与式民主理论 | 第19-21页 |
二、 善治理论 | 第21-22页 |
三、 议程设置理论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微博在中国的发展 | 第24-32页 |
第一节 微博的发展历程 | 第24-29页 |
一、 微博的概念 | 第24页 |
二、 微博在国内外的发展 | 第24-27页 |
三、 中外微博的角色差异 | 第27-29页 |
第二节 微博的内涵与特点 | 第29-32页 |
一、 微博的内涵 | 第29-30页 |
二、 微博的特点 | 第30-32页 |
第四章 公共政策制定中微博参与的现状 | 第32-48页 |
第一节 微博成功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典型案例 | 第32-35页 |
一、 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 | 第32-33页 |
二、 甘肃幼儿园校车事故 | 第33-35页 |
第二节 微博群体构成视角看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微博参与 | 第35-44页 |
一、 国家法权主体 | 第36-39页 |
二、 社会政治法权主体 | 第39-42页 |
三、 社会非法权主体 | 第42-44页 |
第三节 群体规范视角看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微博参与 | 第44-46页 |
一、 微博参与的群体领导 | 第45页 |
二、 微博参与的群体规范 | 第45-46页 |
第四节 驱动力视角看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微博参与 | 第46-48页 |
一、 公共政策制定中主动型驱动力 | 第46-47页 |
二、 公共政策制定中被动型驱动力 | 第47-48页 |
第五章 公共政策制定中微博参与的积极意义和局限 | 第48-56页 |
第一节 公共政策制定中微博参与的积极意义 | 第48-52页 |
一、 微博参与有利于提高政府执政能力促进政治体制改革 | 第48-51页 |
二、 微博参与有利于培养公民意识促进公民社会建设 | 第51-52页 |
第二节 公共政策制定中微博参与的局限 | 第52-56页 |
一、 微博参与的环境因素之局限 | 第52-53页 |
二、 微博参与的自身因素之局限 | 第53-56页 |
第六章 优化公共政策制定中微博参与的对策建议 | 第56-62页 |
第一节 政府视角:推进微博参与的制度化建设 | 第56-57页 |
一、 加快推进公民微博参与制度建设 | 第56页 |
二、 加快政务微博使用规范制度建设 | 第56-57页 |
第二节 公民视角:提高公民微博参与能力 | 第57-58页 |
一、 积极开展公民意识教育 | 第57-58页 |
二、 不断提高公民自身素质 | 第58页 |
第三节 转变执政理念提高政府善治能力 | 第58-60页 |
一、 加快推进电子政府建设构建服务型政府 | 第58-59页 |
二、 加快推进信息公开建立和完善首席信息官制度 | 第59页 |
三、 积极发挥政务微博的官民互动作用 | 第59-60页 |
第四节 完善微博参与的技术平台 | 第60-62页 |
一、 进一步发挥微博“自净”功能 | 第60-61页 |
二、 提高微博服务提供商信息处理能力 | 第61页 |
三、 对微博议题的合理设置和引导 | 第61-62页 |
第七章 结语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