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--玉米病虫害论文--玉米病害论文--侵(传)染性病害论文

StpkaC1和StpkaC2调控玉米大斑病菌发育及致病性的功能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缩写词表第8-11页
1 引言第11-15页
    1.1 玉米大斑病菌概况第11页
    1.2 cAMP 信号途径与病原物的致病机制第11-12页
    1.3 PKA 基因的功能研究第12-13页
    1.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3-15页
2 材料和方法第15-26页
    2.1 供试菌株、寄主和质粒第15页
    2.2 供试培养基第15页
    2.3 供试试剂第15页
    2.4 主要仪器第15-16页
    2.5 玉米大斑病菌 StpkaC2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6页
    2.6 玉米大斑病菌 StpkaC1 和 StpkaC2 基因表达规律分析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引物的设计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Trizol 法提取总 RNA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6.3 反转录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6.4 荧光定量 PCR 检测第17-18页
    2.7 玉米大班病菌 StpkaC1 和 StpkaC2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7.1 引物的设计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7.2 PCR 的扩增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7.3 PCR 扩增产物的凝胶回收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7.4 PCR 扩增产物的克隆测序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7.5 目的片段与目标载体的连接第20-21页
    2.8 玉米大斑病菌 StpkaC1 和 StpkaC2 基因敲除突变体的创制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8.1 StpkaC1 和 StpkaC2 基因敲除载体转化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8.2 玉米大斑病菌 StpkaC1 和 StpkaC2 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获得第22-23页
    2.9 玉米大斑病菌 StpkaC1 和 StpkaC2 基因敲除突变菌株的分析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9.1 突变菌株菌落形态的观察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9.2 突变菌株生长速度的测定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9.3 突变菌株孢子产量的测定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9.4 突变菌株孢子的萌发、附着胞形成及侵染情况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9.5 突变菌株的穿透能力观察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9.6 突变菌株胞内黑色素含量分析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9.7 突变菌株 HT-毒素活性分析第25-26页
3 结果与分析第26-39页
    3.1 StpkaC2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StpkaC1 和 StpkaC2 基因的基因同源性分析及分子进化树的构建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StpkaC2 蛋白保守结构域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StpkaC2 的蛋白质结构预测第27-28页
    3.2 StpkaC1 和 StpkaC2 基因在分生孢子侵染生长不同阶段的表达规律第28-29页
    3.3 StpkaC1 和 StpkaC2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StpkaC1 基因片段的克隆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StpkaC1 基因敲除载体的酶切验证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StpkaC2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第30-31页
    3.4 StpkaC1 和 StpkaC2 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获得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StpkaC1 和 StpkaC2 基因敲除突变菌株的 PCR 验证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StpkaC1 和 StpkaC2 基因敲除突变菌株的 Southern blot 鉴定第32-33页
    3.5 StpkaC1 和 StpkaC2 基因敲除突变菌株的表型分析第33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突变菌株的菌落形态观察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突变菌株生长速率的测定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突变菌株产孢量的测定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突变菌株分生孢子萌发、附着胞形成及穿透情况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突变菌株胞内黑色素分析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6 突变菌株 HT-毒素 HPLC 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7 突变菌株的致病力分析第37-39页
4 讨论第39-41页
5 结论第41-42页
参考文献第42-46页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6-47页
作者简历第47-48页
致谢第48-49页

论文共4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玉米鞘腐病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
下一篇:灰葡萄孢BcKMO基因对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力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