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10页 |
1.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8-9页 |
1.1.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9页 |
1.1.3 与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1.2 课题的关键技术 | 第10-12页 |
1.2.1 可穿戴技术 | 第10页 |
1.2.2 Bluetooth Low Energy 无线技术 | 第10-12页 |
1.3 主要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 | 第12-14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3.2 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智能化的儿童近场定位安全服装设计基本理论 | 第14-23页 |
2.1 儿童服装与智能化儿童近场定位安全服装概述 | 第14-16页 |
2.1.1 儿童及儿童服装概述 | 第14-15页 |
2.1.2 智能化的儿童近场定位安全服装基本概念 | 第15页 |
2.1.3 儿童活动安全隐患因素 | 第15-16页 |
2.2 儿童近场定位安全服装特点 | 第16-17页 |
2.2.1 依赖智能材料 | 第16-17页 |
2.2.2 满足穿着本体特殊需求 | 第17页 |
2.3 儿童近场定位安全服装分类 | 第17-18页 |
2.3.1 自带式 | 第17页 |
2.3.2 添加式 | 第17-18页 |
2.3.3 复合式 | 第18页 |
2.4 儿童近场定位安全服装设计原则 | 第18-19页 |
2.4.1 舒适安全原则 | 第18页 |
2.4.2 1T2F 原则 | 第18-19页 |
2.4.3 用户中心原则 | 第19页 |
2.5 儿童近场定位安全服装设计内容 | 第19-21页 |
2.5.1 技术设计 | 第19-20页 |
2.5.2 结构造型设计 | 第20页 |
2.5.3 面料设计 | 第20页 |
2.5.4 检测评价设计 | 第20-21页 |
2.6 儿童近场定位安全服装设计流程及模式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智能化的儿童近场定位安全服装设计及应用 | 第23-40页 |
3.1 与服装结合的近场定位元件选择与技术功能介绍 | 第23-27页 |
3.1.1 现有定位元件的技术性能比较与选择 | 第23-25页 |
3.1.2 与课题研究相符的定位元件介绍 | 第25-27页 |
3.2 具有近场定位功能的儿童服装款式与结构设计 | 第27-31页 |
3.2.1 具有近场定位功能的儿童服装款式设计 | 第27-29页 |
3.2.2 具有近场定位功能的儿童服装结构设计 | 第29-31页 |
3.3 近场定位元件在儿童服装上的位置设计 | 第31-34页 |
3.3.1 儿童人体形态特征的相关研究 | 第31-32页 |
3.3.2 定位元件在儿童服装款式上的位置设计与调查 | 第32-33页 |
3.3.3 定位元件在服装上的位置范围选择与确定 | 第33-34页 |
3.4 具有近场定位功能的儿童服装面料选取 | 第34-36页 |
3.4.1 原料性能 | 第34页 |
3.4.2 结构性能 | 第34-36页 |
3.5 儿童近场定位安全服装的制作 | 第36-40页 |
3.5.1 具有近场定位安全功能的童装制作 | 第36-39页 |
3.5.2 具有近场定位功能的童装与定位元件的结合工艺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智能化儿童近场定位安全服装的测试与评价 | 第40-48页 |
4.1 儿童近场定位安全服装功能测试 | 第40-43页 |
4.2 儿童近场定位安全服装的评价体系建立 | 第43-48页 |
4.2.1 评价指标确立 | 第43-45页 |
4.2.2 评价体系构成 | 第45-46页 |
4.2.3 实例验证 | 第46-48页 |
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| 第48-50页 |
5.1 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与结论 | 第48-49页 |
5.2 课题存在的不足与未来的展望 | 第49-50页 |
5.2.1 不足之处 | 第49页 |
5.2.2 课题研究展望 | 第49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附录A: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53-55页 |
附录B:面向智能化的儿童近场定位安全服装款式问卷调查 | 第55-57页 |
附录C:儿童近场定位安全服装评价体系信度调查表 | 第57-59页 |
附录D:智能化的儿童近场定位安全服装 APP 软件终端显示代码 | 第59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