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中文文摘 | 第4-9页 |
绪论 | 第9-17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9-14页 |
一、生产率理论及其发展沿革 | 第9-10页 |
二、农业生产率与农业经济增长 | 第10-11页 |
三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| 第11-12页 |
四、农业生产率影响因素研究 | 第12-14页 |
第三节 研究目标、内容、技术路线以及创新点 | 第14-17页 |
一、研究目标 | 第14页 |
二、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三、技术路线 | 第15页 |
四、创新之处 | 第15-17页 |
第一章 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选择 | 第17-25页 |
第一节 生产率及其测算方法 | 第17-20页 |
一、生产率的内涵界定 | 第17页 |
二、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| 第17-20页 |
第二节 灰色系统理论与农业生产率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选择 | 第20-25页 |
一、灰色系统理论 | 第20-21页 |
二、灰色关联分析概述及选择原因 | 第21页 |
三、灰色关联分析算法简介 | 第21-25页 |
第二章 福建省农业发展概述 | 第25-35页 |
第一节 福建省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5页 |
第二节 福建省农业生产条件 | 第25-26页 |
一、倚山滨海,但耕地资源有限 | 第25页 |
二、雨热充沛,但自然灾害频发 | 第25-26页 |
三、生物种类繁多,但生态环境有恶化风险 | 第26页 |
第三节 福建省农业发展历程 | 第26-27页 |
第四节 2001~2011年福建省农业增长趋势研究 | 第27-33页 |
一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趋势 | 第27-28页 |
二、农、林、牧、渔各业总产值增长趋势 | 第28-29页 |
三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趋势 | 第29-31页 |
四、设区市层面农业增长趋势研究 | 第31-33页 |
第五节 小结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福建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析 | 第35-45页 |
第一节 数据选择及运算结果 | 第35-36页 |
一、数据来源 | 第35页 |
二、运算结果 | 第35-36页 |
第二节 结果分析 | 第36-41页 |
一、技术进步变化分析 | 第36-37页 |
二、纯技术效率变化分析 | 第37-38页 |
三、规模效率变化分析 | 第38-39页 |
四、技术效率变化分析 | 第39-40页 |
五、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分析 | 第40-41页 |
第三节 农业生产率与农业增长 | 第41-44页 |
一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势分析 | 第41-42页 |
二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地区差异分析 | 第42-43页 |
三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林牧渔业增长贡献度分析 | 第43-44页 |
第四节 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四章 福建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研究 | 第45-57页 |
第一节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可能的影响因素 | 第45-46页 |
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46-48页 |
一、指标数据的选取原则 | 第46页 |
二、选取结果 | 第46-47页 |
三、数据来源 | 第47-48页 |
第三节 指标数据的处理 | 第48-51页 |
一、标准化处理 | 第49页 |
二、权重的确定 | 第49-51页 |
第四节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联度计算 | 第51-52页 |
一、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 | 第51页 |
二、原始数据变换 | 第51页 |
三、计算关联系数 | 第51页 |
四、求关联度 | 第51-52页 |
第五节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分析 | 第52-55页 |
一、设区市层面的关联度分析 | 第52-54页 |
二、省级层面的关联度分析 | 第54-55页 |
第六节 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| 第57-61页 |
第一节 主要研究成果 | 第57-58页 |
第二节 政策建议 | 第58-59页 |
一、扩大农业投资来源 | 第58页 |
二、加大科研推广投入力度 | 第58页 |
三、调整产业结构,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| 第58页 |
四、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投入,加强农民信息技术培训 | 第58-59页 |
五、因地制宜,制定适合各地区的发展政策 | 第59页 |
第三节 研究展望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67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1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1-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