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物理化学(理论化学)、化学物理学论文

HFCs+有机溶剂类工质对的气液相平衡及复合制冷循环特性

学位论文数据集第4-5页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8-3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8-19页
    1.2 Hybrid制冷循环工质对的研究现状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Hybrid制冷循环的工质对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HFCs+有机溶剂类工质对体系的评价与筛选的方法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HFCs+有机溶剂类工质对气液相平衡的研究第21-23页
    1.3 Hybrid制冷循环的研究现状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Hybrid制冷循环构型的理论研究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Hybrid制冷循环的实验研究第26-27页
    1.4 Hybrid制冷循环节能特性的评价方法第27-28页
    1.5 本文的研究目标与内容第28-30页
第二章 R161+DMF和R161+DMEDEG气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第30-52页
    2.1 HFCs+有机溶剂工质对的选择方法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HFCs类制冷剂基础物性和压缩循环性能的比较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溶剂型吸收剂的选择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HFCs+有机吸收剂工质对的吸收效果的预测第33-34页
    2.2 二元体系气液相平衡实验装置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装置的流程描述与组成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验测定原理第37页
    2.3 实验装置的调试与可靠性验证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实验装置的调试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实验系统的不确定度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实验装置的可靠性验证第39-40页
    2.4 R161+DMF和R161+DMEDEG体系的气液相平衡数据测定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实验药品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实验条件的确定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实验测定步骤第41-42页
    2.5 实验数据处理第42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数据关联模型的选择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44-50页
    2.6 小结第50-52页
第三章 HFCs+有机溶剂类工质对Hybrid制冷循环节能特性评价第52-66页
    3.1 工质对体系的选择第52页
    3.2 Hybrid制冷循环的模型化第52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HFCs+有机溶剂工质对的热力学性质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Hybrid制冷循环流程的描述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循环流程模拟采用的假设和方法第56-57页
    3.3 Hybrid制冷循环节能特性的评价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热驱动性能系数ω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节电率η第59-60页
    3.4 结果与讨论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发生温度对热驱动性能系数和节电率的影响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吸收温度对热驱动性能系数和节电率随的影响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压缩比对热驱动性能系数和节电率随的影响第62-63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63-66页
第四章 Hybrid制冷循环实验装置的研制第66-82页
    4.1 Hybrid制冷循环实验装置的流程描述第66-67页
    4.2 实验系统的流程模拟计算第67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物料衡算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能量衡算第68-70页
    4.3 实验系统的设计与选型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蒸发器和冷凝器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发生器/精馏塔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吸收器/吸收塔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溶液热交换器第72-73页
    4.4 实验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第73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系统测量和控制设备第73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实验系统的调试过程第76-77页
    4.5 压缩制冷系统的性能实验第77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实验原理和方法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实验数据处理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78-80页
    4.6 小结第80-82页
第五章 结论第82-84页
参考文献第84-90页
致谢第90-92页
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2-94页
作者和导师简介第94-95页
硕士研宄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第95-96页

论文共9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防爆定量脱气器设计开发
下一篇:Ⅰ+Ⅱ复合型裂纹在奥氏体不锈钢06Cr19Ni10中扩展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