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目录 | 第8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| 第15-20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15-17页 |
2.1.1 农村集体经济 | 第15页 |
2.1.2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| 第15-16页 |
2.1.3 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 | 第16-17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17-20页 |
2.2.1 制度变迁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2.2 资源与环境理论 | 第18页 |
2.2.3 合作经济理论 | 第18-20页 |
第3章 牡丹江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 | 第20-31页 |
3.1 牡丹江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| 第20-22页 |
3.1.1 牡丹江市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构成 | 第20-21页 |
3.1.2 牡丹江市农村集体经济主导产业发展 | 第21-22页 |
3.2 牡丹江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 | 第22-31页 |
3.2.1 东宁县做好“加减乘除”法,念好“引消壮融”经 | 第22-25页 |
3.2.2 密南村产业带动促发展,集体经济大跨越 | 第25-27页 |
3.2.3 大湾村坚实走出工业强村富民之路 | 第27-31页 |
第4章 牡丹江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| 第31-37页 |
4.1 牡丹江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| 第31-34页 |
4.1.1 集体经济规模普遍较小 | 第31页 |
4.1.2 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| 第31页 |
4.1.3 农民集体经济意识不强 | 第31页 |
4.1.4 发展不平衡 | 第31-34页 |
4.2 制约牡丹江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因素 | 第34页 |
4.2.1 自然环境制约 | 第34页 |
4.3 发展基础制约 | 第34-35页 |
4.4 发展观念制约 | 第35页 |
4.5 发展体制制约 | 第35-36页 |
4.6 村干部素质能力制约 | 第36-37页 |
第5章 壮大牡丹江市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| 第37-46页 |
5.1 提高思想认识,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摆上重要位置 | 第37-38页 |
5.1.1 强化发展意识 | 第37页 |
5.1.2 强化组织领导 | 第37-38页 |
5.1.3 强化示范引领 | 第38页 |
5.2 盘活资产,挖掘资源,发展农村生态经济 | 第38-39页 |
5.3 打造“产”与“引”结合模式,引导农村集体经济全面发展 | 第39-40页 |
5.3.1 政策上的“产”与“引” | 第39页 |
5.3.2 人才上的“产”与“引” | 第39-40页 |
5.3.3 资金上的“产”与“引” | 第40页 |
5.4 产销一条龙,保证资金循环 | 第40-42页 |
5.4.1 产业带动 | 第40-41页 |
5.4.2 兴企强村 | 第41页 |
5.4.3 综合开发 | 第41-42页 |
5.5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资产与资金管理 | 第42-43页 |
5.5.1 规范村级财务管理,完善积累机制 | 第42-43页 |
5.5.2 加强村级财务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 | 第43页 |
5.5.3 采取有效措施化解村级不良债务 | 第43页 |
5.6 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示范作用 | 第43-46页 |
5.6.1 选好村级班子 | 第44页 |
5.6.2 强化村干部培养锻炼 | 第44页 |
5.6.3 激励管理 | 第44-46页 |
结束语 | 第46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