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--催化剂(触媒)论文

新型中性镍催化剂研制及其催化合成功能化聚乙烯研究
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-57页
    1.1 聚乙烯技术发展概述第10-12页
    1.2 茂金属催化剂研究进展第12-16页
    1.3 非茂金属催化剂研究进展第16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钛、锆、铪非茂金属催化剂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铁、钴、镍、钯非茂催化剂第20-37页
    1.4 烯烃与极性单体共聚研究进展第37-5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ziegler-natta催化剂催化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茂金属催化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镍、钯非茂配合物催化第42-57页
第二章 研究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案第57-61页
第三章 实验及分析方法第61-67页
    3.1 主要原料及试剂精制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主要原料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试剂的精制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单体的精制与处理第63页
    3.2 聚合反应操作第63-65页
    3.3 催化剂和聚合物的测试与表征第65-67页
第四章 催化剂研制与助催化剂制备第67-87页
    4.1 中性镍催化剂的研制第69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反[(苯基)双(三苯基膦)氯化镍]制备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中性镍催化剂4a{[O-(3-Cyclohexyl)(5-CH_3)C_6H_2-ortho-C(H)=N-2,6-C_6H_3Pr]_2Ni(Ph_3P)(Ph)}合成第70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中性镍催化剂4b{[O-(3-Cyclohexyl)(5-Cl)C_6H_2-ortho-C(H)=N-2,6-C_6H_3(i-Pr)_2]Ni(Ph_3P)(Ph)}合成第76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中性镍催化剂4c{[O-(3-Cyclopentenyl)(5-CH_3)C_6H_2-ortho-C(H)=N-2,6-C_6H_3Pr]_2Ni(Ph_3P)(Ph)合成第80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中性镍催化剂4d{[O-(5-NO_2)C_6H_3-ortho-C(H)=N-2,6-C_6H_3(i-Pr)_2]Ni(Ph_3P)(Ph)}合成第83-85页
    4.2 助催化剂(环辛二烯)镍(Ni(COD)_2)的合成第85-86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86-87页
第五章 中性镍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第87-116页
    5.1 4a催化乙烯聚合第87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Ni(COD)_2助催化下乙烯聚合第88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烷基铝助催化下乙烯聚合第92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两助催化体系的比较第95-98页
    5.2 4b催化乙烯聚合第98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Ni(COD)_2助催化下乙烯聚合第98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烷基铝助催化下乙烯聚合第101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两助催化体系的比较第104-110页
    5.3 4c催化乙烯聚合第110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Ni(COD)_2助催化下乙烯聚合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烷基铝助催化下乙烯聚合第111-112页
    5.4 4d催化乙烯聚合第112页
    5.5 添加极性物质对乙烯聚合的影响第112-113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113-116页
第六章 极性单体的合成第116-127页
    6.1 含氧极性单体的合成第116-12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戊烯-4-醇-1第116-11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2-甲基-4-戊烯-2-醇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十一烯酸甲酯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十一烯酸异丙酯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5 十一烯酸叔丁酯第121-124页
    6.2 含氮极性单体的合成第124-12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N,N-二甲基-4-戊烯基胺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N-烯丙基-(2,6-二异丙基)苯胺的合成第125-126页
    6.3 本章小结第126-127页
第七章 中性镍催化乙烯与极性单体共聚第127-148页
    7.1 乙烯与含氧极性单体共聚第127-136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与醇类极性单体共聚第128-1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1.1.1 实验结果第128-1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1.1.2 讨论第129-132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与酯类极性单体共聚第132-1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1.2.1 实验结果第132-1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1.2.2 讨论第133-136页
    7.2 乙烯与含氮极性单体共聚第136-137页
    7.3 聚合物表征第137-146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乙烯与烯丙醇(AO)共聚物第137-139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乙烯与戊烯醇(PO)共聚物第139-140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乙烯与2-甲基戊烯-2-醇(MPO)共聚物第140-141页
        7.3.4 乙烯与十一烯酸甲酯(MU)共聚物第141-143页
        7.3.5 乙烯与十一烯酸异丙酯(PU)共聚物第143-144页
        7.3.6 乙烯与十一烯酸叔丁酯(BU)共聚物第144-146页
    7.4 本章小结第146-148页
第八章 本论文主要结论与创新及展望第148-152页
全文符号说明第152-153页
致谢第153-154页
在学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第154页

论文共15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光子晶体光纤传感特性的研究
下一篇:酞菁基复合半导体材料中的光伏极性反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