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縮略语表 | 第9-11页 |
目录 | 第11-16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6-29页 |
前言 | 第16页 |
1 植物抗冷性研究进展 | 第16-21页 |
1.1 细胞膜系统与植物抗冷性的关系 | 第16-17页 |
1.2 渗透调节物质与植物抗冷性的关系 | 第17-18页 |
1.2.1 游离脯氨酸与抗冷性 | 第17-18页 |
1.2.2 可溶性糖与抗冷性 | 第18页 |
1.2.3 可溶性蛋白与抗冷性 | 第18页 |
1.3 低温诱导蛋白与抗冷性的关系 | 第18-19页 |
1.4 水分代谢与抗冷性的关系 | 第19-20页 |
1.5 植物抗氧化酶系与抗冷性的关系 | 第20页 |
1.6 低温胁迫与植物的光合特性 | 第20-21页 |
2 香蕉抗冷性的研究进展 | 第21-23页 |
2.1 香蕉叶片组织形态结构与抗冷性的变化 | 第21页 |
2.2 香蕉叶片细胞膜系统与抗冷性的关系 | 第21-22页 |
2.3 香蕉生理代谢的变化与抗冷性的关系 | 第22-23页 |
2.3.1 光合能力、呼吸强度与抗冷性 | 第22-23页 |
2.3.2 酶与抗冷性 | 第23页 |
2.4 香蕉抗寒相关基因的研究 | 第23页 |
2.5 香蕉抗寒、防寒栽培技术的研究 | 第23页 |
3 5-氨基乙酰丙酸(ALA)与植物抗逆性的关系 | 第23-28页 |
3.1 ALA的基本性质 | 第23-24页 |
3.2 ALA的合成方法 | 第24页 |
3.3 ALA的生理作用 | 第24-26页 |
3.3.1 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 | 第24-25页 |
3.3.1.1 调节叶绿素的合成 | 第24-25页 |
3.3.1.2 提高叶绿素含量和捕光系统Ⅱ的稳定性 | 第25页 |
3.3.2 提高植株光合效率 | 第25页 |
3.3.3 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 | 第25-26页 |
3.3.4 调节植物组织器官生长发育 | 第26页 |
3.3.5 促进种子萌发 | 第26页 |
3.5 ALA提高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 | 第26-28页 |
3.5.1 ALA在植物抗冷性上的应用 | 第26页 |
3.5.2 ALA在植物耐荫性的应用 | 第26-27页 |
3.5.3 ALA在植物耐盐性上的应用 | 第27页 |
3.5.4 ALA在植物耐强光性上的应用 | 第27页 |
3.5.5 ALA在植物耐旱性上的应用 | 第27-28页 |
4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| 第28-29页 |
4.1 研究意义 | 第28页 |
4.2 研究目的 | 第28-29页 |
第二章 ALA不同施用方式对香蕉幼苗抗冷性的影响研究 | 第29-39页 |
前言 | 第29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4页 |
1.1 试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| 第29-30页 |
1.1.1 试验材料 | 第29页 |
1.1.2 试验仪器 | 第29-30页 |
1.2 材料处理 | 第30页 |
1.3 指标测定方法 | 第30-33页 |
1.3.1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| 第30页 |
1.3.2 相对电导率(RC)的测定 | 第30-31页 |
1.3.3 酶液的提取 | 第31页 |
1.3.4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| 第31页 |
1.3.5 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活性测定 | 第31-32页 |
1.3.6 过氧化物酶(POD)活性测定 | 第32页 |
1.3.7 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测定 | 第32页 |
1.3.8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| 第32-33页 |
1.3.9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| 第33页 |
1.3.10 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| 第33页 |
1.4 数据整理 | 第33-34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37页 |
2.1 ALA对低温胁迫下香蕉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| 第34页 |
2.2 ALA对低温胁迫下香蕉幼苗叶片中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2.3 ALA对低温胁迫下香蕉幼苗叶片中SOD、POD活性和O_2~-产生速率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2.4 ALA对低温胁迫下香蕉幼苗叶片中渗透调节物质和RWC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 讨论 | 第37-39页 |
第三章 不同ALA浓度、培养时间、喷施次数对香蕉幼苗综合抗冷生理效应的影响 | 第39-48页 |
前言 | 第39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9-41页 |
1.1 试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| 第39页 |
1.1.1 试验材料 | 第39页 |
1.1.2 试验仪器 | 第39页 |
1.2 试验设计 | 第39-40页 |
1.3 材料处理 | 第40页 |
1.4 指标测定方法 | 第40页 |
1.5 数据整理 | 第40-41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1-47页 |
2.1 各处理组合对低温胁迫下香蕉幼苗的生理影响 | 第41-43页 |
2.2 因子水平差异显著性分析 | 第43-47页 |
2.2.1 ALA不同浓度水平间显著性分析 | 第44-45页 |
2.2.2 培养时间水平间差异分析 | 第45-46页 |
2.2.3 喷施次数水平间显著分析 | 第46-47页 |
3 讨论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最佳搭配组合对低温下香蕉幼苗综合生理效应的影响 | 第48-72页 |
前言 | 第4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8-52页 |
1.1 试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| 第48-49页 |
1.1.1 试验材料 | 第48页 |
1.1.2 试验仪器 | 第48-49页 |
1.2 材料处理 | 第49-50页 |
1.2.1 ALA对不同胁迫时间下香蕉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| 第49页 |
1.2.2 ALA对一定低温胁迫下香蕉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| 第49页 |
1.2.3 ALA对低温胁迫下及恢复后香蕉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1.3 指标测定方法 | 第50-52页 |
1.3.1 光合参数测定 | 第50页 |
1.3.2 荧光参数测定 | 第50页 |
1.3.3 核酮糖-1,5-二磷酸羧化酶(RuBPCase)活性的测定 | 第50-51页 |
1.3.4 ALA脱水酶活性测定 | 第51页 |
1.3.5 内源ALA含量测定 | 第51-52页 |
1.3.6 ALA合成能力、分解代谢能力测定 | 第52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2-70页 |
2.1 ALA对不同胁迫时间下香蕉幼苗抗冷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| 第52-56页 |
2.1.1 ALA对低温胁迫下巴西蕉幼苗形态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2.1.2 ALA对低温胁迫下香蕉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2.1.3 ALA对低温胁迫下巴西蕉叶片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的影响 | 第54页 |
2.1.4 ALA对低温胁迫下巴西蕉幼苗叶片中SOD、POD活性和O_2~-产生速率的影响 | 第54-56页 |
2.1.5 ALA对低温胁迫下巴西蕉叶片主要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| 第56页 |
2.2 ALA对一定低温胁迫下香蕉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| 第56-65页 |
2.2.1 ALA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香蕉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(Pn)、气孔导度(Gs)和蒸腾速率(Tr)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2.2.2 ALA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香蕉幼苗叶片胞间CO_2浓度(Ci)、气孔限制值(Ls)和水分利用率(WUE)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2.2.3 ALA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香蕉幼苗叶片荧光产额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2.2.4 ALA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香蕉幼苗叶片PSII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2.2.5 ALA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香蕉幼苗叶片荧光猝灭的影响 | 第61页 |
2.2.6 ALA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香蕉幼苗叶片电子传递速率(ETR)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2.2.7 ALA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香蕉幼苗叶片核酮糖-1,5-二磷酸羧化酶(RuBPCase)活性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2.2.8 ALA对低温胁迫下香蕉幼苗内源ALA含量、合成与代谢能力的影响 | 第63-65页 |
2.2.8.1 ALA对低温胁迫下香蕉幼苗内源ALA含量的影响 | 第63页 |
2.2.8.2 ALA对低温胁迫下香蕉幼苗的ALA合成和分解能力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2.2.8.3 ALA对低温胁迫下香蕉幼苗ALA脱水酶活性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2.3 ALA对香蕉低温胁迫下及恢复后抗冷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| 第65-70页 |
2.3.1 ALA对低温胁迫下及恢复后香蕉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2.3.2 ALA对低温胁迫下及恢复后香蕉幼苗SOD活性的影响 | 第66页 |
2.3.3 ALA对低温胁迫下及恢复后香蕉幼苗POD活性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2.3.4 ALA对低温胁迫下及恢复后香蕉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2.3.5 ALA对低温胁迫下及恢复后香蕉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| 第68页 |
2.3.6 ALA对低温胁迫下及恢复后香蕉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2.3.7 ALA对低温胁迫下及恢复后香蕉幼苗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3 讨论 | 第70-72页 |
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| 第72-79页 |
1 讨论 | 第72-77页 |
1.1 ALA对香蕉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| 第72-74页 |
1.1.1 促进光合场所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| 第72页 |
1.1.2 提高低温下光合酶(RuBPCase)活性 | 第72-73页 |
1.1.3 提高低温下香蕉叶片光合效率 | 第73-74页 |
1.2 ALA对香蕉幼苗细胞膜稳定性的影响 | 第74-75页 |
1.2.1 增强香蕉自由基清除能力 | 第74-75页 |
1.2.2 维持香蕉叶片膜稳定性 | 第75页 |
1.3 ALA对低温下香蕉幼苗叶片渗透调节能力的影响 | 第75-76页 |
1.4 ALA对冷害后香蕉恢复能力的影响 | 第76页 |
1.5 ALA提高香蕉抗冷性的生理机制 | 第76-77页 |
2 结论 | 第77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91页 |
附录 | 第91-97页 |
致谢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