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2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-4页 |
| 1 绪论 | 第7-20页 |
| 1.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7-10页 |
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7-10页 |
| 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| 1.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| 第10-18页 |
| 1.2.1 国外灾害应急能力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| 1.2.2 国内灾害应急能力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| 1.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| 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| 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| 2 煤矿应急救援能力研究 | 第20-26页 |
| 2.1 煤矿应急救援能力的内涵 | 第20-22页 |
| 2.1.1 应急预防能力 | 第20页 |
| 2.1.2 应急准备能力 | 第20-21页 |
| 2.1.3 应急响应能力 | 第21-22页 |
| 2.1.4 事后恢复能力 | 第22页 |
| 2.2 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的功能 | 第22-23页 |
| 2.3 煤矿应急救援能力的影响因素 | 第23-25页 |
| 2.3.1 人的因素 | 第23-24页 |
| 2.3.2 设备因素 | 第24页 |
| 2.3.3 环境因素 | 第24-25页 |
| 2.3.4 管理因素 | 第25页 |
| 2.4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| 3 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体系建立 | 第26-35页 |
| 3.1 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及过程 | 第26-28页 |
| 3.1.1 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| 第26页 |
| 3.1.2 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过程 | 第26-28页 |
| 3.2 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| 第28-34页 |
| 3.2.1 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分析 | 第28-32页 |
| 3.2.2 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32-34页 |
| 3.3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| 4 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| 第35-45页 |
| 4.1 基于层次分析法(AHP)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35-39页 |
| 4.1.1 层次分析法(AHP)简介 | 第35页 |
| 4.1.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| 第35-36页 |
| 4.1.3 构造判断矩阵 | 第36-37页 |
| 4.1.4 权重的计算 | 第37-38页 |
| 4.1.5 一致性检验 | 第38-39页 |
| 4.2 未确知测度 | 第39-40页 |
| 4.2.1 单指标未确知测度 | 第39-40页 |
| 4.2.2 多指标综合测度 | 第40页 |
| 4.2.3 置信度识别 | 第40页 |
| 4.3 基于未确知测度的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 | 第40-44页 |
| 4.3.1 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单指标测度模型 | 第40-41页 |
| 4.3.2 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多指标测度模型 | 第41页 |
| 4.3.3 能力评价等级确定及未确知测度函数的构造 | 第41-44页 |
| 4.3.4 置信度识别 | 第44页 |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| 5 实例应用 | 第45-54页 |
| 5.1 南梁煤矿概况 | 第45-48页 |
| 5.1.1 南梁煤矿简介 | 第45页 |
| 5.1.2 南梁煤矿应急救援能力现状 | 第45-48页 |
| 5.2 基于AHP的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48-50页 |
| 5.3 基于未知测度的南梁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 | 第50-53页 |
| 5.3.1 南梁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单指标测度 | 第50-52页 |
| 5.3.2 南梁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多指标未确知测度 | 第52页 |
| 5.3.3 置信度识别 | 第52-53页 |
| 5.4 南梁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| 第53页 |
| 5.5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| 6 结论与展望 | 第54-55页 |
| 6.1 结论 | 第54页 |
| 6.2 展望 | 第54-55页 |
| 致谢 | 第55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| 附录 | 第59-67页 |